This is Gentoo's testing wiki. It is a non-operational environment and its textual content is outdated.

Please visit our production wiki at https://wiki.gentoo.org

Gentoo Linux 手册:安装Gentoo

From Gentoo Wiki (test)
Jump to:navigation Jump to:search
This page is a translated version of the page Handbook:Alpha/Full/Install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is 100% complete.
Alpha Handbook
安装
关于安装
选择安装媒介
配置网络
准备磁盘
安装stage3
安装基本系统
配置Linux内核
配置系统
安装系统工具
配置系统引导程序Bootloader
收尾安装工作
使用Gentoo
Portage介绍
USE标记
Portage功能特性
初始化脚本(Initscript)系统
环境变量
使用Portage
文件和目录
变量
混合使用不同的软件分支
额外的工具
定制Portage树
高级特性
网络配置
入门
高级配置
模块化网络
无线
添加功能
动态管理


介绍

欢迎

首先,欢迎使用Gentoo!您将会进入一个选择自由和性能至上的世界。Gentoo的一切都是为了自由选择。在安装Gentoo时就数次明确表明了这一特点——用户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编译的一切内容、选择安装Gentoo的方式、选择想用的系统日志程序等等。

Gentoo 是一个快速、现代化的元发行版,它的设计简洁、灵活。Gentoo 围绕自由软件建立,它不会对它的用户隐瞒“引擎盖下的细节”。Gentoo 所使用的软件包维护系统 Portage 是用 Python 编写的,这意味着用户可以轻松地查看和修改它的源代码。 Gentoo 的软件包管理系统使用源代码包(虽然也支持预编译软件包),并通过标准的文本文件配置Gentoo。换句话说,开放无处不在。

“自由选择”是 Gentoo 运行的关键,这点很重要,大家要理解。我们尽量不强迫用户去做任何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如果有人有不同看法,请上报提交bug

安装步骤

Gentoo的安装可以被分成10个步骤,分别对应后续的章节。执行完每个步骤,都会让系统进入某种确定的状态:

步骤 结果
1 用户处于一个准备好安装Gentoo的工作环境中。
2 用于安装Gentoo的互联网连接已经准备完毕。
3 硬盘已经为Gentoo的安装初始化完毕。
4 安装环境已经准备好,用户准备chroot到新环境中去。
5 那些在所有Gentoo安装中都相同的核心软件包已经安装完毕。
6 Linux内核已经安装完毕。
7 用户已经配置好大部分的Gentoo系统配置文件。
8 必要的系统工具已经安装完毕。
9 合适的启动引导程序 (Bootloader) 已经安装配置完毕。
10 登录系统,你就可以在已经全新安装完毕的Gentoo Linux系统中尽情探索了!

当面临选择的时候,手册上会尽量说明每个选择的利弊。虽然手册会以默认选择(标题中有 “默认Default:” 标记)继续描述下去,但其他可能的选择同样也会在文档中说明(标题中有 “可选Alternative:” 标记)。请不要认为默认选择是Gentoo的推荐,这只不过是Gentoo认为大多数用户会使用的选择。

有时候你也可以进行一些可选的步骤。这样的步骤会被标注为“可选Optional:”,当然这些步骤对于安装Gentoo来说就不是必须的。然而,有些可选的步骤依赖于你先前所做出的决定。我们将会在你需要做这样决定以及可选步骤出现的时候提醒你。

选择合适的方法安装Gentoo

Gentoo可以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安装。 它可以从官方Gentoo安装介质(如我们的CD和DVD)下载和安装。 安装介质可以安装在USB盘上或通过网络引导环境访问。 或者,Gentoo可以从非官方介质安装,如已安装的发行版或非Gentoo可启动磁盘(如Knoppix)。

本文讲解了如何使用Gentoo官方安装光盘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网络启动来安装Gentoo。

Note
需要其他安装方式的帮助(包括使用非Gentoo的Linux引导光盘)请阅读我们的 其他安装方式.

我们也提供一个 Gentoo 安装提示和技巧 它可能值得一看。

遇到麻烦

如果在安装(或安装文档中)发现问题,请访问我们的bug跟踪系统 并确认这个Bug是否已经被提交。如果没有提交,请为它创建一个错误报告以方便我们的后续处理。不要害怕和被分配解决这个问题的开发人员交流——他们(通常)不吃人。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你当前阅读的文档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硬件架构,但是它还是会包含对其他平台架构的引用。这是因为Gentoo手册中的绝大部分的源代码是对所有硬件架构都适用的(目的是减少重复劳动和节省有限的开发资源)。我们会努力把这种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以避免造成混淆。

如果你不能确定你的问题是否是使用者的操作问题(尽管你已经仔细地阅读了文档但仍然出了错)还是一个软件问题(尽管我们已经仔细地测试了安装步骤/文档但仍然出了错)。请联系我们: irc.freenode.net 上的 #gentoo。当然,如果你有其他方面的关于Gentoo的问题,我们也欢迎你来这里讨论。

说到这里,如果还有任何额外的Gentoo问题,看看我们常见问题 ,或者Gentoo论坛 上的 FAQs




Alpha Handbook
安装
关于安装
选择安装媒介
配置网络
准备磁盘
安装stage3
安装基本系统
配置Linux内核
配置系统
安装系统工具
配置系统引导程序Bootloader
收尾安装工作
使用Gentoo
Portage介绍
USE标记
Portage功能特性
初始化脚本(Initscript)系统
环境变量
使用Portage
文件和目录
变量
混合使用不同的软件分支
额外的工具
定制Portage树
高级特性
网络配置
入门
高级配置
模块化网络
无线
添加功能
动态管理


硬件需求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列出在一台 alpha 的主机上成功安装Gentoo所必须的硬件需求。


最小化CD
CPU Any Alpha CPU
内存 64 MB
磁盘空间 1.5 GB(不包括swap空间)
swap交换空间 至少256 MB


使用Gentoo Linux安装光盘

最小化安装CD

附注
在 2018 年 8 月 23 日,官方的最小CD“可以”在UEFI模式下启动。预览版仅支持在BIOS(MBR)模式下引导。如果希望使系统以UEFI启动,读者必须下载最新的ISO。

Gentoo最小化安装CD是一张包含有完整Gentoo环境的可引导镜像。它允许用户从CD或其它安装媒介引导进入Linux。在引导过程中将检测硬件并加载适当的驱动。这个镜像由Gentoo开发人员维护,能让任何有Internet连接的人来安装Gentoo。

最小化安装CD叫做install-alpha-minimal-<release>.iso

偶尔用到的Gentoo LiveDVD

有时候需要用一张由Gentoo Ten项目特制的DVD来安装Gentoo。接下来的介绍是针对最小化安装CD的,因此可能会有一点不同。不管怎么样,LiveDVD(或任何其他可引导的Linux环境)支持通过在终端调输入 sudo su - 或者 sudo -i 来获取所需权限。

stage又是什么?

stage3压缩包是一个包含有最小化Gentoo环境的文件,可用来按照本手册介绍继续安装Gentoo。以前的Gentoo手册描述了使用三个 stage tarballs的其中一个来进行安装。现在Gentoo仍然提供stage1和stage2的压缩包,但是官方安装方法只使用stage3压缩包。如果你对使用stage1或stage2压缩包安装Gentoo感兴趣,请阅读 Gentoo 常见问题中的如何使用stage1或stage2 tarball安装Gentoo?

Stage 文件更新比较频繁并且不在安装镜像中提供,但可以在任意一个Gentoo官方镜像站 releases/alpha/autobuilds/ 路径下选择下载。

下载

获得安装媒介

Gentoo Linux使用最小化安装CD做为默认安装媒介,它带有一个非常小的可引导的Gentoo Linux环境。此环境包含所有正确的安装工具. CD镜像本身可以从官方下载页(推荐)或任意一个镜像站下载。

在这些镜像站上,最小化安装CD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找到:

  1. 进入 releases/ 目录
  2. 选择相应的架构, 如 alpha/
  3. 选择 autobuilds/ 目录
  4. 对于 amd64x86 平台的用户,请选择 current-install-amd64-minimal/current-install-x86-minimal/ 目录。如果需要所有其它平台的,请进入 current-iso/ 目录。
附注
一些架构例如armmips,和s390 是没有最小化安装 CD 的。 这是因为 Gentoo 发行工程项目 ( Gentoo Release Engineering project ) 不支持构建这些平台的.iso文件。

在这个位置,安装媒体文件是那些带有.iso扩展名的文件。比如下面的清单:

CODE releases/中的文件样本alpha/autobuilds/current-iso/
[DIR] hardened/                                          05-Dec-2014 01:42    -   
[   ] install-alpha-minimal-20141204.iso                 04-Dec-2014 21:04  208M  
[   ] install-alpha-minimal-20141204.iso.CONTENTS        04-Dec-2014 21:04  3.0K  
[   ] install-alpha-minimal-20141204.iso.DIGESTS         04-Dec-2014 21:04  740   
[TXT] install-alpha-minimal-20141204.iso.DIGESTS.asc     05-Dec-2014 01:42  1.6K  
[   ] stage3-alpha-20141204.tar.bz2                      04-Dec-2014 21:04  198M  
[   ] stage3-alpha-20141204.tar.bz2.CONTENTS             04-Dec-2014 21:04  4.6M  
[   ] stage3-alpha-20141204.tar.bz2.DIGESTS              04-Dec-2014 21:04  720   
[TXT] stage3-alpha-20141204.tar.bz2.DIGESTS.asc          05-Dec-2014 01:42  1.5K

在上面的例子中, install-alpha-minimal-20141204.iso文件是最小化安装CD。但可以看到,还有其他相关文件存在:

  • .CONTENTS 文件是一个文本文件,它列出了安装媒介中的所有文件。这个文件可用于在下载前确认安装媒介是否包含特定的固件和驱动程序。
  • .DIGESTS 文件包含了ISO文件的Hash值,有不同的Hash格式/算法。这个文件可以用来验证已下载的ISO文件有没有损坏。
  • .DIGESTS.asc 文件不仅包含了ISO文件的Hash值(和 .DIGESTS 文件一样),还包含了它的加密签名。这个文件即可用于验证已下载的ISO文件是否损坏,也可验证文件确实是由Gentoo发行工程组(Gentoo Release Engineering Team)发布而没有被篡改。

现在可以先忽略当前位置的其他文件——它们在安装的后续步骤中会被提到。下载 .ISO,另外如果想要验证下载的文件,同时下载ISO文件对应的 .DIGESTS.asc.CONTENTS 文件不需要下载,因为安装指南后续不会用到这个文件。 .DIGESTS 这个文件和.DIGESTS.asc 文件包含相同的信息,除此以外后者还包含有上面文件的数字签名。

校验下载的文件

附注
这是一个可选步骤,并不是安装 Gentoo Linux 所必须的。但是,我们仍然推荐这么做,以此来确保下载的文件没有损坏,以及确保下载文件确实由 Gentoo发行工程组( Gentoo Release Engineering Team ) 提供。

通过 .DIGESTS.DIGESTS.asc 文件,可以使用合适的工具来校验 ISO 文件的有效性。校验通常有两个步骤:  

  1. 首先,验证加密签名,确保安装文件是由Gentoo发行工程组( Gentoo Release Engineering team ) 提供
  2. 如果加密签名是有效的,就验证它的文件校验值 (比如 SHA512,WHIRLPOOL),以此来确认下载的文件没有损坏。

在微软 Windows 操作系统上校验

在微软 Windows 系统上,已经安装用来验证校验和加密签名工具的可能性很低。

首先验证文件数字( GPG )签名,可以使用类似 GPG4Win 这样的工具。安装完工具后,需要导入 Gentoo 发行工程组(Gentoo Release Engineering Team)的公钥。 公钥列表在: 数字签名页。 一但导入完成,用户就可以验证 .DIGESTS.asc 文件的数字签名。

重要
这并不能验证 .DIGESTS 文件是否正确,只是验证有.DIGESTS.asc 文件。这同时也意味着 .DIGESTS.asc 文件所包含的校验和的值也一起被验证了,这就是为什么上面的说明只要求下载 .DIGESTS.asc 文件。

可以使用 Hashcalc 应用 来计算校验和,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工具也可以用。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工具将向用户显示计算出来的校验值,用户需要将它和 .DIGESTS.asc 文件中的值进行比对验证。

在已有的 Linux 系统上校验

在 Linux 系统上,最常用的验证加密签名的方法就是使用 app-crypt/gnupg 这个软件。安装了这个程序,就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验证 .DIGESTS.asc 文件中的数字(GPG)签名。

首先,下载 数字签名页 中正确的密匙:

user $gpg --keyserver hkp://keys.gnupg.net --recv-keys 0xBB572E0E2D182910
gpg: requesting key 0xBB572E0E2D182910 from hkp server pool.sks-keyservers.net
gpg: key 0xBB572E0E2D182910: "Gentoo Linux Release Engineering (Automated Weekly Release Key) <releng@gentoo.org>" 1 new signature
gpg: 3 marginal(s) needed, 1 complete(s) needed, classic trust model
gpg: depth: 0  valid:   3  signed:  20  trust: 0-, 0q, 0n, 0m, 0f, 3u
gpg: depth: 1  valid:  20  signed:  12  trust: 9-, 0q, 0n, 9m, 2f, 0u
gpg: next trustdb check due at 2018-09-15
gpg: Total number processed: 1
gpg:         new signatures: 1

下一步验证 .DIGESTS.asc 文件的数字(GPG)签名:

user $gpg --verify install-alpha-minimal-20141204.iso.DIGESTS.asc
gpg: Signature made Fri 05 Dec 2014 02:42:44 AM CET
gpg:                using RSA key 0xBB572E0E2D182910
gpg: Good signature from "Gentoo Linux Release Engineering (Automated Weekly Release Key) <releng@gentoo.org>" [unknown]
gpg: WARNING: This key is not certified with a trusted signature!
gpg:          There is no indication that the signature belongs to the owner.
Primary key fingerprint: 13EB BDBE DE7A 1277 5DFD  B1BA BB57 2E0E 2D18 2910

为了绝对确定所有文件都是有效的,验证上面显示的密匙指纹信息是否和 数字签名页 的密匙指纹信息一致。

确认数字签名有效后,接下来就是验证校验值,以确保下载的ISO文件没有损坏。 .DIGESTS.asc 文件包含了多个哈希算法,所以验证正确校验和的方法之一是先找到登记在文件 .DIGESTS.asc 中的相应的校验值。例如,获取 SHA512 的校验值:

user $grep -A 1 -i sha512 install-alpha-minimal-20141204.iso.DIGESTS.asc
# SHA512 HASH
364d32c4f8420605f8a9fa3a0fc55864d5b0d1af11aa62b7a4d4699a427e5144b2d918225dfb7c5dec8d3f0fe2cddb7cc306da6f0cef4f01abec33eec74f3024  install-alpha-minimal-20141204.iso
--
# SHA512 HASH
0719a8954dc7432750de2e3076c8b843a2c79f5e60defe43fcca8c32ab26681dfb9898b102e211174a895ff4c8c41ddd9e9a00ad6434d36c68d74bd02f19b57f  install-alpha-minimal-20141204.iso.CONTENTS

在上面的输出中,显示了两个SHA512校验和:一个用于文件:install-alpha-minimal-20141204.iso,一个用于与之对应的 .CONTENTS 文件。只有第一个校验值有用,因为要用它来和下面计算出来的 SHA512 的校验值进行比较:

user $sha512sum install-alpha-minimal-20141204.iso
364d32c4f8420605f8a9fa3a0fc55864d5b0d1af11aa62b7a4d4699a427e5144b2d918225dfb7c5dec8d3f0fe2cddb7cc306da6f0cef4f01abec33eec74f3024  install-alpha-minimal-20141204.iso

如果两个校验值匹配,那么表明文件没有损坏,安装可以继续进行。损坏的文件会导致安装出现问题,请重新下载。

刻录光盘

当然,只是下载一个 ISO 文件是无法开始 Gentoo Linux 的安装的。需要将这个ISO文件刻录成一张用来启动的 CD 光盘,是要将 ISO 文件里的内容而不是 ISO 文件本身刻录到CD光盘上。下面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方式 - 这里可以找到其他更复杂的方式:[如何刻录ISO文件].

在微软 Windows上刻录

在微软 Windows 上有许多工具支持将 ISO 文件刻录到 CD 光盘。

  • 使用 EasyCD Creator,选择菜单“文件从CD镜像刻录CD”(File,Record CD from CD image)。然后选择“文件类型”(Files of type)为“ISO镜像文件”(ISO image file)。找到ISO文件所在位置,点击“打开”(Open)。点击“开始刻录”(Start recording)后 ISO 镜像将会正确地刻录到 CD-R 光盘上。
  • 使用 Nero Burning ROM,取消自动弹出的向导,从“文件”(File)菜单选择“刻录镜像”(Burn Image)。 选择要刻录的镜像文件然后点击“打开”(Open)。选择“刻录”(Burn)按键,然后等待 CD 光盘刻录完成。

在已有的 Linux 系统上刻录

在 Linux 系统上,可以通过 cdrecord 命令将ISO文件刻录到CD光盘上,这个命令由 app-cdr/cdrtools 软件包提供。

例如,将ISO文件刻录到 /dev/sr0 设备的 CD 光碟上(这是系统上的第一个 CD 设备-在必要时将其替换为正确的设备):

user $cdrecord dev=/dev/sr0 install-alpha-minimal-20141204.iso

喜欢使用图形化界面的用户可以使用 K3B ,它由 kde-app/k3b 软件包提供。在 K3B 软件中,选择“工具”Tools)菜单,然后选择“刻录CD镜像”(Burn CD Image)。然后按照 K3B 提供的使用说明操作。

启动

Booting the installation CD

When an Alpha system is powered on, the first thing that gets started is the firmware. It is loosely synonymous with the BIOS software on PC systems. There are two types of firmware on Alpha systems: SRM (Systems Reference Manual) and ARC (Advanced Risc Console).

SRM is based on the Alpha Console Subsystem specification, which provides an operating environment for OpenVMS, Tru64 UNIX, and Linux operating systems. ARC is based on the Advanced RISC Computing (ARC) specification, which provides an operating environment for Windows NT. A detailed guide on using SRM can be found at the Alpha Linux website.

If the Alpha system supports both SRM and ARCs (ARC, AlphaBIOS, ARCSBIOS) then follow these instructions for switching to SRM. If the system already uses SRM, then everything is ready. If the system can only use ARCs (Ruffian, nautilus, xl, etc.) then choose MILO later on when the instructions talk about bootloaders.

Now to boot an Alpha Installation CD, put the CD-ROM in the tray and reboot the system. SRM can be used to boot the Installation CD. If that isn't possible, MILO needs to be used.

To boot a CD-ROM using SRM, first list the available hardware drives:

>>>show device
dkb0.0.1.4.0        DKB0       TOSHIBA CDROM

Next boot the CD by providing the right CD-ROM drive device. For instance, with dkb0:

>>>boot dkb0 -flags 0

With -flags 2 the serial port /dev/ttyS0 will be used as the default console.

To boot a CD-ROM using MILO, use a command like the following after substituting sdb with the right CD-ROM drive device:

MILO>boot sdb:/boot/gentoo initrd=/boot/gentoo.igz root=/dev/ram0 init=/linuxrc looptype=squashfs loop=/image.squashfs cdroot

To use the serial port /dev/ttyS0 as the default console, add console=ttyS0 to the command line.

After booting, a root ("#") prompt will be shown on the current console. Users can switch to other consoles by pressing Alt + F2, Alt + F3 and Alt + F4. Get back to the first one by pressing Alt + F1.


额外的硬件配置

当安装媒介启动时,它会尝试检测所有的硬件设备并加载合适的内核模块来支持硬件。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它工作得很好。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没有自动加载系统所需的内核模块。如果 PCI 自动检测错过了一些系统硬件,相应的内核模块就必须手动加载了。

下面例子手工加载了 8139too 模块(它提供对某些类型的网卡的支持):

root #modprobe 8139too

可选:用户账号

如果其他人需要访问安装环境,或者需要以非 root 用户的身份在安装媒介上运行命令(例如出于安全原因使用没有 root 特权的 irssi 聊天),这时就需要创建额外的用户帐户,并将 root 用户密码设为强密码。

使用 passwd 命令来修改 root 用户密码:

root #passwd
New password: (Enter the new password)
Re-enter password: (Re-enter the password)

要创建一个用户账户,先输入他们的信息,然后设置密码。用 useraddpasswd 命令来完成这些操作。

在下面的例子中,创建了一个名为“john”的用户。

root #useradd -m -G users john
root #passwd john
New password: (Enter john's password)
Re-enter password: (Re-enter john's password)

使用 su 命令可以从 root 用户(当前用户)切换到新建的用户:

root #su - john

可选:在安装时查看文档

TTYs

要在安装期间查看 Gentoo 安装手册,首先要按照上面的方法创建一个新的用户帐户。然后按 Alt+F2 进入一个新的终端。

在安装期间, 可以用 links 命令来浏览 Gentoo 安装手册 - 当然,只有在互联网连接可用的时候才行。

user $links https://wiki.gentoo.org/wiki/Handbook:Alpha

要回到原来的终端,请按 Alt+F1

GNU Screen

GNU Screen是官方Gentoo安装介质中默认安装的实用程序。对于经验丰富的Linux爱好者来说,使用 screen 分割窗口查看安装说明,而不是上面提到的多个TTY的方法, 这可能更高效。

可选:启动SSH服务

要在安装期间允许其他用户访问你的系统(可能是为了在安装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甚至远程安装),需要添加一个用户账户(就像之前的文档描述的那样)同时 SSH 服务也要启动。

若要在 OpenRC init 启动 SSH 服务,请执行以下命令:

root #rc-service sshd start
附注
如果用户登录到系统,他们将看到一个本系统主机密钥需要确认的信息(也就是我们说的密匙指纹)。此行为是典型的并且可以像预期一样与SSH服务器进行初始连接。但是,以后当系统设置好,并有人登录到新安装的系统时,SSH客户端会警告主机密钥已被更改。这是因为现在用户登录 - 对于SSH来讲 - 是一个不同的服务器(即新安装的Gentoo系统,而不是现在正在使用的安装系统环境)。请按照屏幕上的指示,去替换用户端的主机密钥

网络需要能正常工作,sshd 才能使用。请参照 配置网络 的内容继续安装。




Alpha Handbook
安装
关于安装
选择安装媒介
配置网络
准备磁盘
安装stage3
安装基本系统
配置Linux内核
配置系统
安装系统工具
配置系统引导程序Bootloader
收尾安装工作
使用Gentoo
Portage介绍
USE标记
Portage功能特性
初始化脚本(Initscript)系统
环境变量
使用Portage
文件和目录
变量
混合使用不同的软件分支
额外的工具
定制Portage树
高级特性
网络配置
入门
高级配置
模块化网络
无线
添加功能
动态管理


自动网络检测

它能够自动检测到么?

如果系统接入到一个有DHCP服务器的以太网络,网络配置非常可能会自动设置。这样的话,安装CD所包含的很多网络命令,比如sshscppingirssiwgetlinks,以及其他的一些, 都可以立即工作。

识别接口名称

ifconfig命令

如果网络已配置,ifconfig命令应该会列出一个或多个网络接口(围绕着lo)。在下面的示例中显示为eth0

root #ifconfig
eth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50:BA:8F:61:7A
          inet addr:192.168.0.2  Bcast:192.168.0.255  Mask:255.255.255.0
          inet6 addr: fe80::50:ba8f:617a/10 Scope:Link
          UP BROADCAST RUNNING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1498792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128498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1984 txqueuelen:100
          RX bytes:485691215 (463.1 Mb)  TX bytes:123951388 (118.2 Mb)
          Interrupt:11 Base address:0xe800 

作为预测的网络接口名称控制的结果, 系统的接口名称可以和旧的eth0命名规则很不一样。近期的安装媒介可能显示常规网络接口名字像是eno0ens1enp5s0。查看ifconfig输出中找到有你本地网络相关的IP地址的接口。

Tip
如果使用标准的ifconfig命令没有显示出接口,尝试使用带有-a选项的相同的命令。这个选项强制这个工具去显示系统检测到的所有的网络接口,不管他们是up或down状态。如果ifconfig -a没有提供结果,则硬件有错误或者接口驱动没有加载到内核中。这些情况都超过本手册的范围。联系#gentoo需求支持。

ip命令

作为ifconfig的一个备选,ip命令可以用来识别接口名称。下面的示例展示了ip addr(由于是另外一个系统,所以显示的信息不同于前一个示例)的输出:

root #ip addr
2: eno1: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pfifo_fast state UP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ether e8:40:f2:ac:25:7a brd ff:ff:ff:ff:ff:ff
    inet 10.0.20.77/22 brd 10.0.23.255 scope global eno1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6 fe80::ea40:f2ff:feac:257a/64 scope link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上面的输出读起来可能比另外的更乱一点。在上面的示例中,接口名称直接跟在数字后面;它是eno1

在本文档的其余部分,手册中假设要操作的网络接口叫作eth0

可选:配置代理

如果要通过代理访问互联网,则在安装过程中需要设置代理信息。定义一个代理十分容易:只需要定义一个包含代理服务器信息的变量即可。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将这个变量定义为代理服务器主机名。作为示例,我们假定代理叫作proxy.gentoo.org并且端口为8080。

设置一个HTTP代理(用于HTTP或HTTPS流量):

root #export http_proxy="http://proxy.gentoo.org:8080"

设置一个FTP代理:

root #export ftp_proxy="ftp://proxy.gentoo.org:8080"

设置一个RSYNC代理:

root #export RSYNC_PROXY="proxy.gentoo.org:8080"

如果代理要求用户名和密码,针对变量使用下面语言:

CODE 添加用户名/密码到代理变量
http://username:password@proxy.gentoo.org:8080

测试网络

尝试ping你的ISP的DNS服务器(可在/etc/resolv.conf中找到)和选择一个网站。这可确信网络正常工作并且网络包可以到达网络,DNS名称解析能正常工作等等。

root #ping -c 3 www.gentoo.org

如果这些都工作,则本章节中其余的部分可跳过,直接跳到安装介绍的下一步骤(准备磁盘)。

自动网络配置

如果网络没有立即工作,一些安装媒介允许用户使用net-setup(针对常规或无线网络),pppoe-setup(针对ADSL用户)或pptp(针对PPTP用户)。

如果安装媒介没有包含这些工具,继续手动配置网络

默认:使用net-setup

如果网络没有自动配置,最简单的方式是运行net-setup脚本来设置:

root #net-setup eth0

net-setup将会询问关于网络环境的一些问题。当所有这些完成后,网络连接就应该工作。以前面的方式测试网络连接。如果测试通过,恭喜!跳过本章节剩余部分并继续准备磁盘

如果网络还是不能工作,继续手动配置网络

可选:使用PPP

假设需要使用PPPoE连接到互联网,安装CD(任何版本)包含ppp来使这件事变得容易。使用提供的pppoe-setup脚本来配置连接。设置过程中将询问已连接到你的ADSL调制解调器的以太网设备、用户名和密码、DNS服务器的IP地址,以及是否需要一个简单的防火墙。

root #pppoe-setup
root #pppoe-start

如果还是有什么错误,再次在etc/ppp/pap-secrets/etc/ppp/chap-secrets中检查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正确的,并且确保使用了正确的以太网设备。如果以太网设备不存在,则需要加载合适的网络模块。如果是那样,继续手动网络配置将解释如何加载合适的网络模块。

如果所有事都还,继续准备磁盘

可选:使用PPTP

如果需要PPTP支持,使用安装CD提供的pptpclient。但是首先确保配置是正确的。编辑/etc/ppp/pap-secrets/etc/ppp/chap-secrets让它包含正确的用户名/密码组合:

root #nano -w /etc/ppp/chap-secrets

如果需要,继续调整/etc/ppp/options.pptp

root #nano -w /etc/ppp/options.pptp

当所有事都已完成,运行pptp(带着一些options.pptp无法设定的选项)来连接到服务器:

root #pptp <server ip>

现在继续准备磁盘

手动配置网络

加载适当的网络模块

安装光盘在启动时,会尝试检测所有硬件设备并加载适当的内核模块(驱动程序)以支持你的硬件。绝大多数情况下,它都做得非常好。尽管如此,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还是无法自动载入你所需要的内核模块。

如果net-setuppppoe-setup都失败,则可能是网络没有立即被找到。也就是说用户可能需要手动加载合适的内核模块。

要找出什么内核模块提供网络,使用ls命令:

root #ls /lib/modules/`uname -r`/kernel/drivers/net

如果找到一个针对网络设备的驱动,使用modprobe来加载内核模块。比如,要加载pcnet32模块:

root #modprobe pcnet32

要检查网卡现在是否检测到,使用ifconfig。一个检测到的网卡应该在结果中像这样(再一次,这里的eth0只是一个示例):

root #ifconfig eth0
eth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FE:FD:00:00:00:00  
          BROADCAST NOARP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0 
          RX bytes:0 (0.0 b)  TX bytes:0 (0.0 b)

不过如果你得到如下错误信息,说明没有检测到网卡:

root #ifconfig eth0
eth0: error fetching interface information: Device not found

系统中可用网络接口命名可以通过/sys文件系统列出。

root #ls /sys/class/net
dummy0  eth0  lo  sit0  tap0  wlan0

在上面的示例中,找到了6个接口。eth0是最像(有线)以太网络适配器,而wlan0 是无线的。

假设现在网络已经检测到了,重新尝试net-setuppppoe-setup(现在应该工作了),但是对于铁杆的人,我们还是要解释如何手动配置网络。

基于你的网络从下面的章节中选择一个进行设置:

使用DHCP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使自动接受网络信息(IP地址、掩码、广播地址、网关、名称服务器等)变得容易。这只在网络中有DHCP服务器(或者如果ISP提供商提供一个DHCP服务)时有用。要使一个网络接口自动接受信息,使用dhcpcd

root #dhcpcd eth0

一些网络管理员要求你使用DHCP服务器所提供的主机名和域名。 这种情况下请用:

root #dhcpcd -HD eth0

如果这个工作的话(试着ping一些Internet服务器,像Google的8.8.8.8 或者 Cloudflare的 1.1.1.1 译者注:中国的114.114.114.114),则所有事情都设置好了并可以继续。跳过剩下的章节并继续到准备磁盘

准备无线网络链接

附注
可能只有特定的架构支持iw命令。如果这个命令不可用,检查net-wireless/iw包是否可用于当前架构。除非安装net-wireless/iw包,否则iw命令将一直不可用。

当使用一块无线(802.11)网卡,在继续之前需要先配置无线设置。要查看当前无线网卡的设置,你可以使用iw。运行iw可能会显示如下:

root #iw dev wlp9s0 info
Interface wlp9s0
	ifindex 3
	wdev 0x1
	addr 00:00:00:00:00:00
	type managed
	wiphy 0
	channel 11 (2462 MHz), width: 20 MHz (no HT), center1: 2462 MHz
	txpower 30.00 dBm

检查当前连接:

root #iw dev wlp9s0 link
Not connected.

root #iw dev wlp9s0 link
Connected to 00:00:00:00:00:00 (on wlp9s0)
	SSID: GentooNode
	freq: 2462
	RX: 3279 bytes (25 packets)
	TX: 1049 bytes (7 packets)
	signal: -23 dBm
	tx bitrate: 1.0 MBit/s
附注
一些无线网卡的设备名可能是wlan0ra0而不是wlp9s0。运行ip link 来识别正确的设备名称。

对于大多数用户,只需要两个设置来连接,即ESSID(也称无线网络名称)和可选的WEP密钥。

  • 首先,确保接口处于活动状态:
root #ip link set dev wlp9s0 up
  • 连接到名为“GentooNode”的开放网络:
root #iw dev wlp9s0 connect -w GentooNode
  • 设置一个WEP密钥:使用d:前缀:
root #iw dev wlp9s0 connect -w GentooNode key 0:d:1234123412341234abcd
  • 使用ASCII WEP密钥连接:
root #iw dev wlp9s0 connect -w GentooNode key 0:some-password
附注
如果无线网络配置为WPA或WPA2,则需要使用wpa_supplicant。关于为Gentoo Linux配置无线网络的更多信息,请阅读Gentoo手册中的无线网络章节

使用iw dev wlp9s0 link确认无线设置。如果无线已经工作,继续按下一章节(了解网络术语)配置IP级别的网络选项或者使用前面描述的net-setup工具。

网络术语解读

附注
如果IP地址、广播地址、掩码和名称服务器这些全都了解,则可以跳过这个子章节,进入到使用ifconfigroute

如果以上所做的全部失败,你将不得不手动配置你的网络。这其实一点也不难。不过,你需要熟悉一些网络术语,才能配置好网络令自己满意。读完本节之后,你将了解到什么是网关,子网掩码是作什么用的,广播地址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什么需要名称服务器。

在网络中,主机通过它们的IP地址(互联网协议地址)来标识。这个地址被看为是由四个0到255的数字来组成。很好,至少在使用IPv4(IP版本4)时。实事上,这样的一个IPv4地址包括32个位(1和0)。让我们来看一个示例:

CODE 一个IPv4地址示例
IP地址(数字):   192.168.0.2
IP地址(位):     11000000 10101000 00000000 00000010
                   -------- -------- -------- --------
                      192      168       0        2
附注
比IPv4更成功的IPv6使用128位(1和0)。在这章节中,我们只关注IPv4地址。

在所有可访问到的网络里,这样的IP地址跟主机是一一对应的(比如你能够连接到的每台主机必须拥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为了区别一个网络内部和外部的主机,IP地址被分为两个部分: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

由一堆1后面跟着一堆0的掩码写出了网络的分离。IP映射到1的部分是网络部分,剩下的是主机部分。通常,掩码可以写成IP地址。

CODE 网络/主机分离示例
IP地址:       192      168       0        2
            11000000 10101000 00000000 00000010
掩码: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255      255      255       0
           +--------------------------+--------+
                       网络              主机

换句话说,192.168.0.14是示例网络的一部分,但192.168.1.2不是。

广播地址是一个拥有相同网络部分,但是主机部分全是1的IP地址。网络上的每一个主机都监听这个IP地址。它的真正用途是用来广播包。

CODE 广播地址
IP地址:       192      168       0        2
            11000000 10101000 00000000 00000010
广播:      11000000 10101000 00000000 11111111
               192      168       0       255
           +--------------------------+--------+
                       网络              主机

为了能在互联网上冲浪,网络中的每个主机必须知道哪个主机共享着互联网连接。这个主机叫作网关。它同样是一台常规主机,它有一个常规IP地址(比如192.168.0.1)。

之前我们说每台主机都有它自己的IP地址。要通过名称来到达这台主机(代替一个IP地址)我们需要一个服务去翻译一个名称(比如dev.gentoo.org)到一个IP地址(64.5.62.82)。这样的服务叫做名称服务。要使用这样的服务,需要在/etc/resolv.conf中定义所需的名称服务器。

有些情况下,网关同时也是名称服务器。不然的话,需要在这个文件中添加ISP提供的名称服务器。

总结一下,在继续之前需要下面的信息:

网络项目 示例
系统IP地址 192.168.0.2
掩码 255.255.255.0
广播 192.168.0.255
网关 192.168.0.1
名称服务器 195.130.130.5, 195.130.130.133

使用ifconfig和route

设置网络由三步组成:

  1. 使用ifconfig指派一个IP地址
  2. 使用route设置到网关的路由
  3. 通过/etc/resolv.conf设置名称服务器的IP完成

要指派一个IP地址,需要IP地址、广播地址和掩码。运行下面的命令,替换${IP_ADDR}为正确的IP地址、${BROADCAST}为正确的广播地址以及${NETMASK}为正确的掩码:

root #ifconfig eth0 ${IP_ADDR} broadcast ${BROADCAST} netmask ${NETMASK} up

使用route设置路由。替换${GATEWAY}为正确的网络IP地址:

root #route add default gw ${GATEWAY}

现在打开/etc/resolv.conf

root #nano -w /etc/resolv.conf

使用下面的模板填入名称服务器。确保替换${NAMESERVER1}${NAMESERVER2}为合适的名称服务器地址:

FILE /etc/resolv.conf默认 /etc/resolv.conf 的模板
nameserver ${NAMESERVER1}
nameserver ${NAMESERVER2}

就是这样。现在通过ping一些互联网服务器(像Google的8.8.8.8 或者 Cloudflare的 1.1.1.1 译者注:中国的114.114.114.114)来测试网络。如果这个工作的话,再次恭喜。继续到准备磁盘




Alpha Handbook
安装
关于安装
选择安装媒介
配置网络
准备磁盘
安装stage3
安装基本系统
配置Linux内核
配置系统
安装系统工具
配置系统引导程序Bootloader
收尾安装工作
使用Gentoo
Portage介绍
USE标记
Portage功能特性
初始化脚本(Initscript)系统
环境变量
使用Portage
文件和目录
变量
混合使用不同的软件分支
额外的工具
定制Portage树
高级特性
网络配置
入门
高级配置
模块化网络
无线
添加功能
动态管理


块设备简介

块设备

让我们来好好看看Gentoo Linux以及普通Linux中有关磁盘方面的知识,包括Linux文件系统,分区和块设备。一旦磁盘和文件的来龙去脉都了解了,我们将设置分区和文件系统的安装Gentoo Linux。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块设备。最著名的块设备可能是代表Linux系统第一块磁盘的/dev/sda。SCSI和SATA磁盘全标为/dev/sd*;甚至IDE磁盘在libata内核框架下也标为/dev/sd*。当使用老设备框架时,第一个IDE磁盘是/dev/hda

上面的块设备代表的抽象接口的磁盘。用户程序可以使用这些块设备来与你的磁盘进行交互,而无需担心驱动器到底是IDE,SCSI还是其他什么东西。该程序可以把磁盘当作一系列连续的,可随机访问的512字节块的存储。


Slices

Although it is theoretically possible to use a full disk to house a Linux system, this is almost never done in practice. Instead, full disk block devices are split up in smaller, more manageable block devices. On Alpha systems, these are called slices.

Note
In further sections, the installation instructions will use the example partitioning for the ARC/AlphaBIOS setup. Please adjust to personal preference!

Designing a partition scheme

How many partitions and how big?

The number of partitions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environment. For instance, if there are lots of users, then it is advised to have /home/ separate as it increases security and makes backups easier. If Gentoo is being installed to perform as a mail server, then /var/ should be separate as all mails are stored inside /var/. A good choice of filesystem will then maximize the performance. Game servers will have a separate /opt/ as most gaming servers are installed there. The reason is similar for the /home/ directory: security and backups. In most situations, /usr/ is to be kept big: not only will it contain the majority of applications, it typically also hosts the Gentoo ebuild repository (by default located at /usr/portage) which already takes around 650 MiB. This disk space estimate excludes the packages/ and distfiles/ directories that are generally stored within this ebuild repository.

It very much depends on what the administrator wants to achieve. Separate partitions or volumes have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

  • Choose the best performing filesystem for each partition or volume.
  • The entire system cannot run out of free space if one defunct tool is continuously writing files to a partition or volume.
  • If necessary, file system checks are reduced in time, as multiple checks can be done in parallel (although this advantage is more with multiple disks than it is with multiple partitions).
  • Security can be enhanced by mounting some partitions or volumes read-only, nosuid (setuid bits are ignored), noexec (executable bits are ignored) etc.

However, multiple partitions have disadvantages as well. If not configured properly, the system might have lots of free space on one partition and none on another. Another nuisance is that separate partitions - especially for important mount points like /usr/ or /var/ - often require the administrator to boot with an initramfs to mount the partition before other boot scripts start. This isn't always the case though, so results may vary.

There is also a 15-partition limit for SCSI and SATA unless the disk uses GPT labels.

What about swap space?

There is no perfect value for the swap partition. The purpose of swap space is to provide disk storage to the kernel when internal memory (RAM) is under pressure. A swap space allows for the kernel to move memory pages that are not likely to be accessed soon to disk (swap or page-out), freeing memory. Of course, if that memory is suddenly needed, these pages need to be put back in memory (page-in) which will take a while (as disks are very slow compared to internal memory).

When the system is not going to run memory intensive applications or the system has lots of memory available, then it probably does not need much swap space. However, swap space is also used to store the entire memory in case of hibernation. If the system is going to need hibernation, then a bigger swap space is necessary, often at least the amount of memory installed in the system.


Using fdisk to partition a disk (SRM only)

The following parts explain how to create the example slice layout for the SRM:

Slice Description
/dev/sda1 Swap slice
/dev/sda2 Root slice
/dev/sda3 Full disk (required)

Change the slice layout according to personal preference.

Identifying available disks

To figure out what disks are running in the system, use the following commands:

For IDE disks:

root #dmesg | grep 'drive$'

For SCSI disks:

root #dmesg | grep 'scsi'

The output will show what disks were detected and their respective /dev/ entry. In the following parts we assume that the disk is a SCSI disk on /dev/sda.

Now fire up fdisk:

root #fdisk /dev/sda

Deleting all slices

If the hard drive is completely blank, then first create a BSD disklabel.

Command (m for help):b
/dev/sda contains no disklabel.
Do you want to create a disklabel? (y/n) y
A bunch of drive-specific info will show here
3 partitions:
#       start       end      size     fstype   [fsize bsize   cpg]                                    
  c:        1      5290*     5289*    unused        0     0

We start with deleting all slices except the 'c'-slice (a requirement for using BSD disklabels). The following shows how to delete a slice (in the example we use 'a'). Repeat the process to delete all other slices (again, except the 'c'-slice).

Use p to view all existing slices. d is used to delete a slice.

BSD disklabel command (m for help):p
8 partitions:
#       start       end      size     fstype   [fsize bsize   cpg]                                    
  a:        1       235*      234*    4.2BSD     1024  8192    16
  b:      235*      469*      234*      swap
  c:        1      5290*     5289*    unused        0     0
  d:      469*     2076*     1607*    unused        0     0
  e:     2076*     3683*     1607*    unused        0     0
  f:     3683*     5290*     1607*    unused        0     0
  g:      469*     1749*     1280     4.2BSD     1024  8192    16
  h:     1749*     5290*     3541*    unused        0     0
BSD disklabel command (m for help):d
Partition (a-h): a

After repeating this process for all slices, a listing should show something similar to this:

BSD disklabel command (m for help):p
3 partitions:
#       start       end      size     fstype   [fsize bsize   cpg]                                    
  c:        1      5290*     5289*    unused        0     0

Creating the swap slice

On Alpha based systems there is no need for a separate boot slice. However, the first cylinder cannot be used as the aboot image will be placed there.

We will create a swap slice starting at the third cylinder, with a total size of 1 GB. Use n to create a new slice. After creating the slice, we will change its type to 1 (one), meaning swap.

BSD disklabel command (m for help):n
Partition (a-p): a
First cylinder (1-5290, default 1): 3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3-5290, default 5290): +1024M
BSD disklabel command (m for help):t
Partition (a-c): a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1

After these steps a layout similar to the following should be shown:

BSD disklabel command (m for help):p
3 partitions:
#       start       end      size     fstype   [fsize bsize   cpg]                                    
  a:        3      1003      1001       swap
  c:        1      5290*     5289*    unused        0     0

Creating the root slice

We will now create the root slice, starting from the first cylinder after the swap slice. Use the p command to view where the swap slice ends. In our example, this is at 1003, making the root slice start at 1004.

Another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currently a bug in fdisk making it think the number of available cylinders is one above the real number of cylinders. In other words, when asked for the last cylinder, decrease the cylinder number (in this example: 5290) with one.

When the slice is created, we change the type to 8, for ext2.

BSD disklabel command (m for help):n
Partition (a-p): b
First cylinder (1-5290, default 1): 1004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1004-5290, default 5290): 5289
BSD disklabel command (m for help):t
Partition (a-c): b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8

The resulting slice layout should now be similar to this:

BSD disklabel command (m for help):p
3 partitions:
#       start       end      size     fstype   [fsize bsize   cpg]                                    
  a:        3      1003      1001       swap
  b:     1004      5289      4286       ext2
  c:        1      5290*     5289*    unused        0     0

Save the slice layout and exit

Exit the fdisk application by typing w. This will also save the slice layout.

Command (m for help):w

Using fdisk to partition the disk (ARC/AlphaBIOS only)

The following parts explain how to create the example partition layout for ARC/AlphaBIOS:

Partition Description
/dev/sda1 Boot partition
/dev/sda2 Swap partition
/dev/sda3 Root partition

Change the partition layout according to personal preference.

Identifying the available disks

To figure out what disks are running, use the following commands:

For IDE disks:

root #dmesg | grep 'drive$'

For SCSI disks:

root #dmesg | grep 'scsi'

From this output it should be easy to see what disks were detected and their respective /dev/ entry. In the following parts we assume that the disk is a SCSI disk on /dev/sda.

Now fire up fdisk:

root #fdisk /dev/sda

Deleting all partitions

If the hard drive is completely blank, then first create a DOS disklabel.

Command (m for help):o
Building a new DOS disklabel.

We start with deleting all partitions. The following shows how to delete a partition (in the example we use '1'). Repeat the process to delete all other partitions.

Use p to view all existing partitions. d is used to delete a partition.

command (m for help):p
Disk /dev/sda: 9150 MB, 9150996480 bytes
64 heads, 32 sectors/track, 8727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2048 * 512 = 1048576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1         478      489456   83  Linux
/dev/sda2             479        8727     8446976    5  Extended
/dev/sda5             479        1433      977904   83  Linux Swap
/dev/sda6            1434        8727     7469040   83  Linux
command (m for help):d
Partition number (1-6): 1

Creating the boot partition

On Alpha systems which use MILO to boot, we have to create a small vfat boot partition.

Command (m for help):n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p
Partition number (1-4): 1
First cylinder (1-8727, default 1): 1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1-8727, default 8727): +16M
Command (m for help):t
Selected partition 1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6
Changed system type of partition 1 to 6 (FAT16)

Creating the swap partition

We will create a swap partition with a total size of 1 GB. Use n to create a new partition.

Command (m for help):n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p
Partition number (1-4): 2
First cylinder (17-8727, default 17): 17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17-8727, default 8727): +1000M
Command (m for help):t
Partition number (1-4): 2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82
Changed system type of partition 2 to 82 (Linux swap)

After these steps a layout similar to the following is shown:

Command (m for help):p
Disk /dev/sda: 9150 MB, 9150996480 bytes
64 heads, 32 sectors/track, 8727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2048 * 512 = 1048576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1          16       16368    6  FAT16
/dev/sda2              17         971      977920   82  Linux swap

Creating the root partition

We will now create the root partition. Again, just use the n command.

Command (m for help):n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p
Partition number (1-4): 3
First cylinder (972-8727, default 972): 972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972-8727, default 8727): 8727

After these steps a layout similar to the following should be shown:

Command (m for help):p
Disk /dev/sda: 9150 MB, 9150996480 bytes
64 heads, 32 sectors/track, 8727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2048 * 512 = 1048576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1          16       16368    6  FAT16
/dev/sda2              17         971      977920   82  Linux swap
/dev/sda3             972        8727     7942144   83  Linux

Save the partition layout and exit

Save the changes made in fdisk by typing w.

Command (m for help):w

Now that the partitions are created, continue with Creating filesystems.



创建文件系统

介绍

现在分区已经创建,该在上面设置文件系统了。下一章节中描述了Linux所支持的众多文件系统。知道使用哪一个文件系统的读者可以继续阅读为分区应用文件系统。剩下的人应该学习可用的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

有一些可以使用的文件系统。有些在alpha架构上稳定——建议在选择为一个重要分区实验性的选择文件系统前继续阅读。

btrfs
是下一代文件系统,提供了许多高级功能,如快照,通过校验和自我修复、 透明压缩、 子卷和集成 RAID。几个发行版已经开始将它作为一个默认的选项,但它还未为生产工作做好准备。文件系统报告崩溃是常见的。其开发人员敦促人们运行最新的内核版本来解决安全问题,以及老的问题。 这种情况已经很多年了,现在使用它还为时过早。如果出现变更,以及发生了变化,解决错误问题,都很少往旧内核注入补丁。请谨慎使用这个文件系统!
ext2
是经考验证明可靠的Linux文件系统,但是没有元数据日志,这意味这在启动系统时的ext2文件系统的日常检查相当耗时。现在相当一部分的新一代的日志文件系统都可以非常迅速检查一致性,因此比那些非日志文件系统更受欢迎。当你启动系统碰巧遇到文件系统状态不一致时,日志文件系统不会在那里耽搁很长时间。
ext3
是ext2文件系统的带日志版本,提供了元数据日志模式以快速恢复数据。此外还提供了其他增强的日志模式,如完整数据日志模式和有序数据日志模式。它使用了HTree索引,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都能保持高性能。简而言之,ext3是非常好及可靠的文件系统。
ext4
最初创建为ext3的一个分支,EXT4带来了新的功能,性能改进和去除中度更改磁盘格式大小限制。它可以跨越体积高达1的EB并用16 TB最大文件大小。取而代之的是经典的ext2/3位块分配的ext4的使用范围,这对提高大文件的性能,并减少碎片。的Ext4还提供了更为复杂的块分配算法(延迟分配和多嵌段分配)给文件系统驱动更多的方式来优化数据的布局在磁盘上。 EXT4是推荐的通用所有平台的文件系统。
f2fs
这个文件系统最初由三星创建用于NAND闪存,是一种闪存文件系统 从直到2016年第二季度起,这个文件系统仍然被认为不成熟。把Gentoo安装到microSD卡,USB驱动器或其他基于闪存的存储设备时使用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JFS
是IBM的高性能日志文件系统。JFS是一个轻量级的、快速的和稳定的基于B+树的文件系统,在很多情况下都有很好的表现。
ReiserFS
是基于B+树的文件系统,它有着非常全面的性能,特别时在处理很多小文件的时候,虽然会占用多一点CPU。ReiserFS相比其他文件系统显得受维护的不够。
XFS
是一种带元数据日志的文件系统,它有一个健壮的特性集,并且对可伸缩性进行了优化。XFS似乎对各种各样的硬件问题显得不够宽容。
vfat
也称为FAT32,被支持Linux,但不支持任何权限设置。它主要用于互操作性与其他操作系统(主要是微软的Windows),但也是很有必要的一些系统固件(如UEFI)的支持。
NTFS
这个“新技术”的文件系统是Microsoft Windows的旗舰文件系统。 与上面的vfat类似,它不存储BSD或Linux正常工作所需的权限设置或扩展属性,因此它不能用作根文件系统。 它应该'只'用于与Microsoft Windows系统的互操作性(注意只强调)。

当在一个小的分区(少于8GB)上使用ext2、ext3或ext4,则创建文件系统时必须带适当的选项以保留足够的inode。mke2fsmkfs.ext2)应用程序使用“字节每inode”设置来计算一个文件系统应该用多少个inode。在小分区,建议增加计算出的inode数量。

对于ext2,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来完成:

root #mkfs.ext2 -T small /dev/<device>

对于ext3或ext4,添加-j选项来启用日志:

root #mkfs.ext2 -j -T small /dev/<device>

这一般将是对于给定的文件系统inode数量的四倍,它的“字节每inode”从16kB每个减少到4kB每个。这个可以在将来通过提供比例进行调整:

root #mkfs.ext2 -i <ratio> /dev/<device>

为分区应用文件系统

在一个分区或卷上创建一个文件系统,这里有用于每一个可能的分区的工具。 单击下表中的文件系统名称,了解每个文件系统的更多信息:

文件系统 创建命令 在最小化CD?
btrfs mkfs.btrfs Yes sys-fs/btrfs-progs
ext2 mkfs.ext2 Yes sys-fs/e2fsprogs
ext3 mkfs.ext3 Yes sys-fs/e2fsprogs
ext4 mkfs.ext4 Yes sys-fs/e2fsprogs
f2fs mkfs.f2fs Yes sys-fs/f2fs-tools
jfs mkfs.jfs Yes sys-fs/jfsutils
reiserfs mkfs.reiserfs Yes sys-fs/reiserfsprogs
xfs mkfs.xfs Yes sys-fs/xfsprogs
vfat mkfs.vfat Yes sys-fs/dosfstools
NTFS mkfs.ntfs Yes sys-fs/ntfs3g

比如,在示例分区结构中,有 使用ext2的引导分区(/dev/sda1)和使用ext4的根分区(/dev/sda3),下面的命令将会用到:

root #mkfs.ext2 /dev/sda1
root #mkfs.ext4 /dev/sda3

现在在新创建的分区(或逻辑卷)上创建文件系统。

激活swap分区

mkswap是用来初始化swap分区的命令:

root #mkswap /dev/sda2

要激活swap分区,使用swapon

root #swapon /dev/sda2

使用上面提到的命令创建和激活swap。

挂载 root 分区

现在分区都已初始化并有文件系统,接下来该挂载那些分区了。使用mount命令,但是不要忘记为每一个创建的分区创建需要的挂载目录。比如示例中我们挂载根分区:

root #mount /dev/sda3 /mnt/gentoo
附注
如果/tmp/需要放在一个独立分区,确保在挂载后变更它的权限:
root #chmod 1777 /mnt/gentoo/tmp
这同样适用于/var/tmp

后面的介绍中将挂载proc文件系统(一个内核的虚拟接口)和其它内核伪文件系统。不过我们首先安装Gentoo安装文件




Alpha Handbook
安装
关于安装
选择安装媒介
配置网络
准备磁盘
安装stage3
安装基本系统
配置Linux内核
配置系统
安装系统工具
配置系统引导程序Bootloader
收尾安装工作
使用Gentoo
Portage介绍
USE标记
Portage功能特性
初始化脚本(Initscript)系统
环境变量
使用Portage
文件和目录
变量
混合使用不同的软件分支
额外的工具
定制Portage树
高级特性
网络配置
入门
高级配置
模块化网络
无线
添加功能
动态管理


安装stage包

设置日期和时间

在安装Gentoo之前,最好确保日期和时间设置正确。 错误配置的时间可能会导致奇怪的结果:基本系统文件应设置精确的时间戳。 事实上,由于几个网站和服务使用加密通信(SSL / TLS),如果系统时间差的离谱,可能无法下载安装文件!

验证当前时间使用命令date:

root #date
Mon Oct  3 13:16:22 PDT 2016

如果显示的日期/时间不正确,请使用下列方法之一进行更新。

附注
不包括实时时钟(RTC)的主板应配置为自动将系统时钟与时间服务器同步。 这也适用于包含RTC但具有故障电池的系统。

自动

Gentoo的官方安装光盘包含 ntpd命令 (属于包 net-misc/ntp package)。官方光盘包括指向ntp.org时间服务器的配置文件。它可以用于使用时间服务器,使得系统时钟自动同步到UTC时间。使用方法见working network configuration 但在某些架构的光盘上可能不可用。

警告
自动时间同步需要付出一个代价。它将向时间服务器显示系统的IP地址和相关网络信息(在下面的示例中为ntp.org)。有隐私问题的用户应该注意这个“之前”使用下面的方法设置系统时钟。
root #ntpd -q -g

手册

也可以用date 命令来对系统时钟执行手动设置。使用 MMDDhhmmYYYY 语法 (月, 日, 小时, 分钟 和 年)。

建议所有Linux系统使用UTC时间。 稍后在安装期间将定义时区。 这将修改时钟的显示为本地时间。

比如,设置时间到2016年10月3日的13:16:

root #date 100313162016

选择一个stage包

multilib(32和64位)

选择一个基础压缩包的系统可以在稍后的安装过程节省大量的时间,特别是当它是一次 choose a system profile。一个stage包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未来的系统配置,可以在以后省的头痛。该压缩包multilib尽可能使用64位的库,只必要时对32位版本兼容。这对于大多数安装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它在未来的定制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量。那些谁希望自己的系统,能够容易地切换配置,应该下载根据各自的处理器架构multilib的压缩包选项。

大多数用户应该不需要使用“高级”tar包选项;它们用于特定的软件或硬件配置。

no-multilib(纯64位)

选择一个no-multilib压缩包:no-multilib是在系统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完整的64位操作系统环境。这有效地使得切换到multilib的profile是不可能的(不是完全不可能)。这些刚刚开始使用Gentoo的新手不应该选择一个 no-multilib 压缩包,除非"绝对必要"。而且应该有很好的理由并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警告
注意,把一个系统从no-multilib迁移到multilib需要极其丰富的使用Gentoo的知识并熟悉底层的工具链。这一做法甚至可能导致Toolchain developers 这令人不寒而栗。不适合内心柔弱之人,而且也超出了本指南的范围。

下载stage压缩包

前往挂载根文件系统的Gentoo挂载点(很像/mnt/gentoo):

root #cd /mnt/gentoo

根据不同的安装媒介,下载stage压缩包所需的唯一工具是网络浏览器。

图形浏览器

那些使用图形化网页浏览器从主网站下载小节复制stage文件URL也没有问题。 只需选择适当的选项卡,右键单击stage文件的链接,然后复制链接地址(Firefox)或复制链接位置(Chromium)将链接复制到剪贴板,然后 将链接粘贴到命令行中的 wget程序以下载stage tarball:

root #wget <PASTED_STAGE_URL>

命令行浏览器

更传统的读者或是“老前辈”的Gentoo用户,只能命令行工作,可能更喜欢使用非图形化菜单驱动的浏览器 links。 要下载一个stage,请像下面这样访问Gentoo镜像列表:

root #links https://www.gentoo.org/downloads/mirrors/

要设置links使用一个HTTP代理,在传入URL上加一个-http-proxy选项:

root #links -http-proxy proxy.server.com:8080 https://www.gentoo.org/downloads/mirrors/

links之外还有一个lynx浏览器。和links类似,它也是一个非图形化的浏览器,但不是自带的。

root #lynx https://www.gentoo.org/downloads/mirrors/

如果需要定义一个代理,设置http_proxy和/或ftp_proxy变量:

root #export http_proxy="http://proxy.server.com:port"
root #export ftp_proxy="http://proxy.server.com:port"

在镜像列表中,选择一个附近镜像站。通常HTTP镜像站就足够了,但其他网络协议是可用的。请访问releases/alpha/autobuilds/ 。 那里将显示所有可用stage文件 (可能他们个别小组架构在命名的子目录中存储)。选择一个,然后按 d 下载。

stage 文件下载完成后,可以验证 stage tarball 的完整性并验证其内容。 有兴趣的人应该进行下一节

对验证stage文件不感兴趣的用户可以通过按 q 来关闭命令行浏览器,并且可以直接移步到 解压stage压缩包 部分。

验证

附注
一些 tarballs 是通过XZ压缩的。在下载以 .tar.xz 结尾的 tarball 时,请确保在下面的命令中调整tarball文件名的 .tar.bz2

与最小安装CD一样,可以使用额外的下载来验证stage文件。 虽然这些步骤可以被跳过,但这些文件是为那些关心他们刚刚下载的文件合法性的用户提供的。

  • A .CONTENTS 文件包含stage压缩包内的所有文件的列表。
  • A .DIGESTS 文件,其中包含用不同的算法校验的stage文件。
  • A .DIGESTS.asc.DIGESTS文件一样, 包含不同的stage文件的校验和,但也加密签名,以确保它是由Gentoo项目提供的。

使用 openssl 并比较,提供的校验输出与.DIGESTS或者.DIGESTS.asc 文件的内容是否一致。

比如,要验证SHA512校验值:

root #openssl dgst -r -sha512 stage3-alpha-<release>.tar.bz2

使用sha512sum命令的另外一种方式:

root #sha512sum stage3-alpha-<release>.tar.bz2

要验证Whirlpool校验值:

root #openssl dgst -r -whirlpool stage3-alpha-<release>.tar.bz2

该值需要匹配,否则下载的文件可能已损坏(或摘要文件)。比较这些命令的输出与.DIGESTS(.asc)中的值。该值需要匹配,否则下载的文件可能已损坏(或digests文件)。

就像在ISO文件中,它也可以来验证加密签名的.DIGESTS.asc。使用 gpg 以确保DIGESTS.asc文件校验和未被篡改:

root #gpg --verify stage3-alpha-<release>.tar.bz2,.DIGESTS.asc

解压stage压缩包

现在,解压下载的stage到系统。我们使用 tar来进行:

root #tar xpvf stage3-*.tar.bz2 --xattrs-include='*.*' --numeric-owner

确保你使用了同样的参数 ( xpf--xattrs-include='*.*')。 x表示解开(Extract),v表示详细信息(Verbose)可以用来查看解压缩时发生了什么(可选参数), j 表示使用bzip2解压缩,p 表示保留权限(Preserve permissions),还有f 表示我们要解开一个文件,而不是标准输入。最后,--numeric-owner 被用于确保从tarball中提取的文件的用户和组ID与Gentoo发布工程团队预期的保持一致,即使大胆的用户使用的不是Gentoo官方安装媒介。

现在stage文件已经解压好了,下面我们继续 配置编译选项

配置编译选项

介绍

为了优化Gentoo,可以设置一些影响Portage的变量,Gentoo官方支持包管理器。 所有这些变量可以设置为环境变量(使用export),但这不是永久的。 为了保留设置,Portage读入/etc/portage/make.conf文件 ,一个用于Portage的配置文件。

附注
所有可能的变量的注释列表可以在 /mnt/gentoo/usr/share/portage/config/make.conf.example中找到。要成功安装Gentoo,只需要设置下面提到的变量。

启动编辑器(在本指南中,我们使用 nano)来更改我们将在下面讨论的优化变量。

root #nano -w /mnt/gentoo/etc/portage/make.conf

make.conf.example文件中可以明显看出文件的结构:注释行以 "#"开头,其他行使用 VARIABLE="content 语法定义变量。 接下来选取其中的几个进行讨论。

CFLAGS和CXXFLAGS

CFLAGSCXXFLAGS 变量分别定义了GCC C和C ++编译器的优化标志。 尽管这些标志一般在这里默认被定义过,但为了性能最大化,需要分别优化每个程序的这些配置。 原因是因为每个程序都不同。 但是,这是不可管理的,因此这些标志在 make.conf 文件中定义。

应该在make.conf中定义优化标志,这将使系统的响应速度最快。 不要在此变量中放置实验性的设置; 太多的优化可能会使程序表现不佳(崩溃,甚至更糟,故障)。

我们不会解释所有可能的优化选项。 要了解它们,请阅读GNU在线手册或gcc信息页面 (info gcc-只适用于可用的Linux系统)。make.conf.example 文件本身也包含了很多例子和信息; 不要忘了读它。

第一个设置是标志 -march=-mtune= ,指定目标体系结构的名称。 可能用到的选项在make.conf.example文件中有描述(作为注释)。 一个常用的值是“native”,它告诉编译器选择当前系统体系结构(用户正在安装Gentoo时的系统)。

第二个是标志 -O(即大写的字母O,而不是数字零),它指定了gcc优化级别标志。 可能用到级别的是s(对于大小最优化),0(零 - 无优化),1,2或甚至3等更多的优化选项(每个级别具有与前面相同的标志,加上一些额外选项)。 -O2是建议的默认值。 -O3在整个系统范围内使用时会导致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您坚持使用-O2

另一个普遍使用的优化标记是-pipe(不同编译阶段通信使用管道而不是临时文件)。它对产生的代码没有任何影响,但是会使用更多的内存。在内存不多的系统里,gcc可能会被杀掉。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不要用这个标记。

使用 -fomit-frame-pointer(它将不在寄存器里为不需要帧指针的函数保存帧指针)可能会在调试程序的时候造成严重后果!

在你定义 CFLAGSCXXFLAGS的时候,你需要把这些优化标记都合并起来。stage3文件里包含的你解压缩出来的默认值已经足够好了。下面这个例子仅仅是个例子:

CODE CFLAGSCXXFLAGS 变量示例
CFLAGS="-mieee -pipe -O2 -mcpu=ev6"
# Use the same settings for both variables
CXXFLAGS="${CFLAGS}"
Tip
通过GCC 优化指导这篇文章获取有更多的信息,比如这些优化变量如何影响你的系统,Safe CFLAGS也许是对初学者开始优化系统更实用的一篇文章

MAKEOPTS

通过使用MAKEOPTS 你可以定义在安装软件的时候同时可以产生并行编译的数目。你的CPU数目(CPU核心数)+1 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这个准则并不总都是最佳的。

CODE 在make.conf中声明 MAKEOPTS 的示例
MAKEOPTS="-j2"

就位,预备,出发 !

根据你的喜好更新并保存/mnt/gentoo/etc/portage/make.conf(nano用户可以敲 Ctrl+X)。

让我们继续 安装Gentoo 基本系统.




Alpha Handbook
安装
关于安装
选择安装媒介
配置网络
准备磁盘
安装stage3
安装基本系统
配置Linux内核
配置系统
安装系统工具
配置系统引导程序Bootloader
收尾安装工作
使用Gentoo
Portage介绍
USE标记
Portage功能特性
初始化脚本(Initscript)系统
环境变量
使用Portage
文件和目录
变量
混合使用不同的软件分支
额外的工具
定制Portage树
高级特性
网络配置
入门
高级配置
模块化网络
无线
添加功能
动态管理


Chrooting

可选:选择境像站点

分发文件

为了能更快的下载源代码,这里推荐选择一个快的镜像。Portage将会在make.conf文件中查找GENTOO_MIRRORS变量,并使用其中所列的镜像。可以通过浏览Gentoo镜像列表搜索一个(或一组)最接近系统物理位置(往往那是最快的)的镜像。另外,我们提供一个叫作mirrorselect的好工具,它为用户选择所需镜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换。只需要移动光标选择镜像并按Spacebar选择一个或多个镜像。

root #mirrorselect -i -o >> /mnt/gentoo/etc/portage/make.conf

Gentoo ebuild 软件仓库

选择镜像的第二个重要步骤是通过/etc/portage/repos.conf/gentoo.conf文件来配置Gentoo的 ebuild 软件仓库。这个文件包含了更新Portage数据库(包含Portage需要下载和安装软件包所需要的信息的一个ebuild和相关文件的集合)所需要的同步信息。

通过几个简单的步骤就可以完成软件仓库的配置。首先,如果它不存在,则创建repos.conf目录:

root #mkdir --parents /mnt/gentoo/etc/portage/repos.conf

接下来,复制Portage提供的Gentoo仓库配置文件到这个(新创建的)目录:

root #cp /mnt/gentoo/usr/share/portage/config/repos.conf /mnt/gentoo/etc/portage/repos.conf/gentoo.conf

使用一个文件编辑器或通过使用cat命令来看一眼。文件里的内容应该是.ini格式并且看起来像是这样:

FILE /mnt/gentoo/etc/portage/repos.conf/gentoo.conf
[DEFAULT]
main-repo = gentoo

[gentoo]
location = /usr/portage
sync-type = rsync
sync-uri = rsync://rsync.gentoo.org/gentoo-portage
auto-sync = yes
sync-rsync-verify-jobs = 1
sync-rsync-verify-metamanifest = yes
sync-rsync-verify-max-age = 24
sync-openpgp-key-path = /usr/share/openpgp-keys/gentoo-release.asc
sync-openpgp-key-refresh-retry-count = 40
sync-openpgp-key-refresh-retry-overall-timeout = 1200
sync-openpgp-key-refresh-retry-delay-exp-base = 2
sync-openpgp-key-refresh-retry-delay-max = 60
sync-openpgp-key-refresh-retry-delay-mult = 4

# for daily squashfs snapshots
#sync-type = squashdelta
#sync-uri = mirror://gentoo/../snapshots/squashfs

上面列出的默认的sync-uri变量值将决定一个基于轮询的镜像位置。这将缓解Gentoo基础设施上带宽的压力并能提供一个由于特定镜像离线的故障安全。除非使用本地私有Portage镜像,否则建议保留默认URI,。

Tip
对那些有兴趣的话,可以在Portage项目的同步主题中找到关于Portage的同步API插件的官方的规范。

复制DNS信息

在进行新环境之前,还有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复制/etc/resolv.conf中的DNS信息。需要完成这个来确保即使进入到新环境后网络仍然可以使用。/etc/resolv.conf包含着当前网络中的DNS服务器。

要复制这个信息,建议通过cp命令的 --dereference 选项。这可以保障如果/etc/resolv.conf是一个符号链接的话,复制的是那个目标文件而不是这个符号文件自己。否则在新环境中,符号文件将指向一个不存在的文件(因为链接目标非常可能不会在新环境中)。

root #cp --dereference /etc/resolv.conf /mnt/gentoo/etc/

挂载必要的文件系统

稍等片刻,Linux的根将变更到新的位置。为了确保新环境正常工作,需要确保一些文件系统可以正常使用。

需要提供的文件系统是:

  • /proc/ 一个pseudo文件系统(看起来像是常规文件,事实上却是实时生成的),由Linux内核暴露的一些环境信息
  • /sys/ 一个pseudo文件系统,像要被取代的/proc/一样,比/proc/更加有结构
  • /dev/ 是一个包含全部设备文件的常规文件系统,一部分由Linux设备管理器(通常是udev)管理

/proc/位置将要挂载到/mnt/gentoo/proc/,而其它的两个都是绑定挂载。字面上的意思是,例如/mnt/gentoo/sys/事实上就是/sys/(它只是同一个文件系统的第二个条目点),而/mnt/gentoo/proc/是(可以说是)文件系统的一个新的挂载。

root #mount --types proc /proc /mnt/gentoo/proc
root #mount --rbind /sys /mnt/gentoo/sys
root #mount --make-rslave /mnt/gentoo/sys
root #mount --rbind /dev /mnt/gentoo/dev
root #mount --make-rslave /mnt/gentoo/dev
附注
--make-rslave操作是稍后安装systemd支持时所需要的。
警告
当使用非Gentoo安装媒介时,这时可能还不算完。一些发行版将/dev/shm符号链接到/run/shm/,在chroot后将变得不可用。为了让/dev/shm/是一个正常挂载的tmpfs,可以这样修复:
root #test -L /dev/shm && rm /dev/shm && mkdir /dev/shm
root #mount --types tmpfs --options nosuid,nodev,noexec shm /dev/shm

同时确保设置了1777模式

root # chmod 1777 /dev/shm

}}

进入新环境

现在所有的分区已经初始化,并且基础环境已经安装,是时候进入到新的安装环境了。这意思着会话将把根(所能访问到的最顶层位置)从当前的安装环境(安装CD或其他安装媒介)变为安装系统(叫做初始化分区)。因此叫作change rootchroot

完成chroot有三个步骤:

  1. 使用chroot将根位置从/(在安装媒介里)更改成/mnt/gentoo/(在分区里)
  2. 使用source命令将一些设置(那些在/etc/profile中的)重新载入到内存中
  3. 更改主提示符来帮助我们记住当前会话在一个chroot环境里面。
root #chroot /mnt/gentoo /bin/bash
root #source /etc/profile
root #export PS1="(chroot) ${PS1}"

从现在开始,所有的动作将立即在新Gentoo Linux环境里生效。当然这离完成还很远,因为安装还剩下很多章节 !

Tip
如果安装Gentoo时在这一步之后的任何地方中断,那么“应该”可以从这一步“继续”安装。不必再重新给磁盘分区!只需要 挂载root分区 并运行上述步骤,然后通过复制 DNS 信息 重新进入工作环境。 这也对修复引导程序问题很有用。 更多的信息可以在chroot/zh-cn 这篇文章中找到。

挂载 boot 分区

现在已经进入新的环境,必须创建并挂载 /boot 分区。 当编译内核并安装引导加载程序时,这将非常重要:

root #mkdir /boot
root #mount /dev/sda1 /boot

配置Portage

从网站安装ebuild 数据库快照

接下来,是安装主 ebuild 软件仓库快照。这个快照包含一组文件,包括通知Portage中有关可用软件的标题(用于安装),系统管理员可以选择哪些配置文件,软件包或 profile 特定新闻 (news) 项目等。

建议那些使用限制性防火墙的用户使用 emerge-webrsync命令(因为它使用HTTP / FTP协议下载快照)节省网络带宽。 没有网络或带宽限制的读者可以愉快地跳到下一节。

这将从Gentoo的一个镜像中获取最新的快照(每天发布)并将其安装到系统上:

root #emerge-webrsync
附注
在这个操作中,emerge-webrsync可能会报找不到/usr/portage/位置。这是预期内的并且不用担心——这个工具将会创建这个位置。

从现在开始,Portage可能会提示建议运行某些更新。这是因为在安装了一个新的repository快照后,Portage发现了stage文件中已经安装的某些包有了更新的版本。现在可以安全的忽略包的更新;当Gentoo安装完成后可以延迟更新。

可选:更新Portage ebuild 数据库

Gentoo 数据库可以更新到最新版本。前面的emerge-webrsync命令将安装一个最近的快照(通常是24小时以内),所以这一步是可选的。

假设需要最新更新的包(1小时以内),可以使用emerge --sync。这个命令将使用rsync协议来更新 Gentoo ebuild 数据库(之前通过emerge-webrsync获得的)到最新状态。

root #emerge --sync

在慢速的终端上,比如一些framebuffer或者串口控制台,建议使用--quiet选项来加速这个进程:

root #emerge --sync --quiet

阅读新闻条目

当同步Portage ebuild 数据库到系统时,Portage 可能警告用户类似于下面的信息:

* IMPORTANT: 2 news items need reading for repository 'gentoo'.
* Use eselect news to read news items.

新闻条目的创建是为了提供一个通信媒介,通过rsycn树来推送重要的消息给用户。要管理它们,使用eselect newseselect应用程序是一个Gentoo应用程序,它允许一个通用的管理界面完成对系统的变更和操作。在这里,要用到eselectnews模块。

对于news模块,最常用的有三个操作:

  • 使用list显示一个可用新闻条目的预览。
  • 使用read来阅读新闻条目。
  • 使用purge将在新闻条目阅读后删除,并且不能再次阅读。
root #eselect news list
root #eselect news read

更多关于新闻阅读器的信息可以通过其手册页查看:

root #man news.eselect

选择正确的配置文件

Warning
Do not select any of the the 17.1 profiles until reading the corresponding 17.1 news item. This profile is experimental and requires special migration instructions.

配置文件是任何一个Gentoo系统的积木。它不仅指定USECFLAGS和其它重要变量的默认值,还会锁定系统的包版本范围。这些设定全是由Gentoo的Portage开发者们来维护。

使用eselect,你能看到当前系统正在使用什么配置文件,现在来使用profile模块:

root #eselect profile list
Available profile symlink targets:
  [1]   default/linux/alpha/13.0 *
  [2]   default/linux/alpha/13.0/desktop
  [3]   default/linux/alpha/13.0/desktop/gnome
  [4]   default/linux/alpha/13.0/desktop/kde
附注
命令的这个输出只是一个示例,并会随时间演变。

可以看到,一些架构还会有桌面的子配置文件。

Warning
Profile upgrades are not to be taken lightly. When selecting the initial profile, make sure to use profile corresponding to the same version as the one initially used by stage3 (e.g. 13.0). Each new profile version is announced through a news item containing migration instructions. Make sure to read it and follow them before switching to a newer profile.

在看完框架的可用配置文件alpha之后,用户可以键入以下命令为系统选择一个不同的配置文件:

root #eselect profile set 2



附注
developer 子配置文件是专用于Gentoo Linux开发,也就是说不是用于普通用户。

更新@world集合

在这一点上,明智的做法是更新系统的 @world set ,以便可以构建系统。

This following step is necessary so the system can apply any updates or USE flag changes which have appeared since the stage3 was built and from any profile selection:

root #emerge --ask --verbose --update --deep --newuse @world
Tip
如果选择了桌面环境配置文件,则此过程可能大大增加安装过程所需的时间量。 时间紧迫的人可以通过这个“经验法则”工作: 配置文件名称越短,系统的特定属性越少@world set; @world设置的特定性越低,系统将需要的软件包越少。 换一种说法:
  • 选择 default/linux/amd64/13.0 将只有很少的包被重装或更新
  • 选择 default/linux/amd64/13.0/desktop/gnome/systemd 将需要安装许多软件包,因为init系统要从OpenRC更改为systemd,并且将安装GNOME桌面环境框架。

配置USE变量

USE是Gentoo为用户提供的最具威力的变量之一。很多程序通过它可以选择编译或者不编译某些可选的支持。例如,一些程序可以在编译时加入对 GTK+或是对Qt的支持。其它的程序可以在编译时加入或不加入对于SLL的支持。有些程序甚至可以在编译时加入对framebuffer的支持(svgalib)以取代X11(X服务器)。

大多数的发行版会使用尽可能多的支持特性编译它们的软件包,这既增加了软件的大小也减慢了启动时间,而这些还没有算上可能会涉及到的大量依赖性问题。Gentoo可以让你自己定义软件编译的选项,而这正是USE要做的事。

USE变量里你可以定义关键字,它被用来对应相应的编译选项。例如,ssl将会把SSL支持编译到程序中以支持它。-X会移除其对于X服务器的支持(注意前面的减号)。gnome gtk -kde -qt4 -qt5将会以支持GNOME(和GTK+)但不支持KDE(和Qt)的方式编译软件,使系统为GNOME做完全调整(如果架构支持)。

默认的USE设置全放在了系统所使用的Gentoo配置文件的make.defaults文件中。Gentoo对它的配置文件们使用了一个(复杂的)继承系统,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去深入。最简单的检查当前活动的USE标记的办法是运行emerge --info并选择以USE开头的那一行:

root #emerge --info | grep ^USE
USE="X acl alsa amd64 berkdb bindist bzip2 cli cracklib crypt cxx dri ..."
附注
上面的示例被截断了,实际上的USE列表值是非常非常多的。

可以在系统的/usr/portage/profiles/use.desc中找到可用的USE标记的完整描述。

root #less /usr/portage/profiles/use.desc

less命令中,可以通过使用键来滚动,并且可以按q退出。

作为示例,我们展示一个支持DVD、ALSA,以及CD录制的基于KDE系统的USE设置:

root #nano -w /etc/portage/make.conf
FILE /etc/portage/make.conf为支持DVD、ALSA和CD录制的基于KDE系统启用USE
USE="-gtk -gnome qt5 kde dvd alsa cdr"

USE/etc/portage/make.conf中定义,会从那个默认列表中添加(或者移除,如果USE标记以-号开头的话)。用户想忽略所有默认的USE设置并完全由自己管理的话,应该在make.conf中定义USE-*开头:

FILE /etc/portage/make.conf忽略默认USE标记
USE="-* X acl alsa "
警告
由于仔细选择USE标志默认值可能会在某些 ebuild 中防止冲突和其他错误,所以尽管可以设置 -*(如上例所示),但不鼓励这样做。

Optional: Using systemd as the init system

The remainder of the Gentoo Handbook focuses on OpenRC (the traditional Gentoo init system) as the default init system. If systemd is desired or if the reader will be installing GNOME 3.8 and later (which requires systemd), please consult the systemd article. It contains instructions equivalent to the instructions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s of this Handbook. Specifically, it will walk the reader through various init system commands (systemctl) and systemd-specific services (such as timedatectl, hostnamectl, etc.) needed to establish a working systemd environment.

Note
Certain applications are heavily dependent on the GNOME software ecosystem and subsequently dependent on systemd. Readers who are unsure if the GNOME desktop environment will be used can migrate to a systemd profile later.

时区

为系统选择时区。在/usr/share/zoneinfo/中查找可用的时区,然后写进/etc/timezone文件。

root #ls /usr/share/zoneinfo

假设要选择的时区是Asia/Shanghai

root #echo "Asia/Shanghai" > /etc/timezone

请避免使用/usr/share/zoneinfo/Etc/GMT*时区,它们的名字并不意味着想要的时区。例如,GMT-8实际上是GMT+8

接下来,重新配置sys-libs/timezone-data包,将会为我们基于/etc/timezone条目更新/etc/localtime文件。/etc/localtime文件用于让系统的C类库知道系统在什么时区。

root #emerge --config sys-libs/timezone-data

配置地区

大多数用户只想在他们的系统上使用一或两个地区。

Locales 不只是指定用户应该使用与系统进行交互的语言,同时也指定了字符串排序,日期和时间的显示等规则。

系统应该支持的地区应该在/etc/locale.gen中提到。

root #nano -w /etc/locale.gen

下面的地区是一个示例,展示了同时使用英语(美国)和中文(中国)及附加字符格式(如UTF-8)。

FILE /etc/locale.gen启用US和CN地区及附加字符格式
en_US ISO-8859-1
en_US.UTF-8 UTF-8
zh_CN GBK 
zh_CN.UTF-8 UTF-8
警告
我们强烈建议使用至少一个UTF-8格式的地区设置,因为有些应用程序可能需要它。

下一步是运行locale-gen。它将生成/etc/locale.gen文件中指定的所有地区。

root #locale-gen

要验证所选择的地区当前可用,运行locale -a

等完成后,我们就来设定系统级别的区域设置。我们又一次使用eselect来做这件事,现在使用locale模块。

通过eselect locale list可显示可用的目标:

root #eselect locale list
Available targets for the LANG variable:
  [1]   C
  [2]   en_US
  [3]   en_US.iso88591
  [4]   en_US.utf8
  [5]   POSIX
  [6]   zh_CN
  [7]   zh_CN.gbk
  [8]   zh_CN.utf8
  [ ]   (free form)

通过eselect locale set VALUE可以设定正确的地区:

root #eselect locale set 8

这个还可以通过人工编辑/etc/env.d/02locale文件来完成:

FILE /etc/env.d/02locale手动设置系统地区定义
LANG="zh_CN.UTF-8"

确保设定了一个地区,不然系统会在后面安装中的内核编译和部署其他软件时显示警告和错误。

现在重新加载环境:

root #env-update && source /etc/profile && export PS1="(chroot) $PS1"

为了帮助指导用户完成此过程。我们制作了完整的本地化指南。另一个有意思的文章是为系统启用UTF-8的具体信息的UTF-8指南。




Alpha Handbook
安装
关于安装
选择安装媒介
配置网络
准备磁盘
安装stage3
安装基本系统
配置Linux内核
配置系统
安装系统工具
配置系统引导程序Bootloader
收尾安装工作
使用Gentoo
Portage介绍
USE标记
Portage功能特性
初始化脚本(Initscript)系统
环境变量
使用Portage
文件和目录
变量
混合使用不同的软件分支
额外的工具
定制Portage树
高级特性
网络配置
入门
高级配置
模块化网络
无线
添加功能
动态管理


安装源码

Linux内核是所有发行版的核心。它位于用户程序和系统硬件之间。Gentoo提供给用户一些可选的内核源码。完整的带描述的列表在内核概述页面

针对基于alpha-系统的Gentoo,建议使用包 sys-kernel/gentoo-sources

选择一个合适的内核并使用emerge来安装它。

root #emerge --ask sys-kernel/gentoo-sources

这将在/usr/src/中安装Linux内核源码,并有一个符号连接叫作linux将指向安装的内核源码:

root #ls -l /usr/src/linux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2 Oct 13 11:04 /usr/src/linux -> linux-3.16.5-gentoo

现在是时候来配置和编译内核源代码了。有两种方法:

  1. 手动配置并生成内核。
  2. 一个叫作genkernel的工具用来自动化生成并安装Linux内核。

我们在这里解释做为默认选择的手动配置,它是优化环境的最好方式。

默认:手动配置

介绍

手动配置内核经常被Linux用户认为是最困难的步骤。事实并非如此——但是当您手动配置几次内核之后,你就不会再觉得它有多么难了:)

无论如何,有一件事是真实的:当手动配置内核时,了解(硬件)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大多数信息可以通过安装包含lspci命令的sys-apps/pciutils来收集:

root #emerge --ask sys-apps/pciutils
附注
在chroot中,可以安全的忽略任何lspci可能抛出的关于pcilib的警告(比如pcilib: cannot open /sys/bus/pci/devices)。

另一个系统信息来源是运行lsmod来查看安装CD使用什么内核模块,它可能对启用什么提供了一个好的暗示。

现在进入内核源码目录并执行make menuconfig。这将启动一个菜单驱动的配置屏幕。

root #cd /usr/src/linux
root #make menuconfig

Linux内核配置有很多很多的章节。我们先列出一些必须激活的选项(否则Gentoo将无法工作,或者离开附加的调整将无法正常工作)。我们同时在Gentoo维基上有一个Gentoo内核配置指南可能会在将来有帮助。

激活必要的选项

确保引导系统的每一个至关重要的驱动(比如SCSI控制器,等等)是编译进内核而不是作为一个模块,否则系统将无法完全引导。

接下来选择最控制的CPU类型。同时建议启用MCE功能(如果可用)能在硬件出现问题时通知用户。在一些架构(比如x86_64),这些错误不会打印到 dmesg,但是会到/dev/mcelog。这需要app-admin/mcelog包。

同时选择Maintain a devtmpfs file system to mount at /dev来让重要的设备文件在引导过程的早期就已就绪(CONFIG_DEVTMPFS and CONFIG_DEVTMPFS_MOUNT):

KERNEL 启用devtmpfs支持
Device Drivers --->
  Generic Driver Options --->
    [*] Maintain a devtmpfs filesystem to mount at /dev
    [ ]   Automount devtmpfs at /dev, after the kernel mounted the rootfs

Verify SCSI disk support has been activated (CONFIG_BLK_DEV_SD):

KERNEL Enabling SCSI disk support
Device Drivers --->
   SCSI device support  --->
      <*> SCSI disk support

现在进入File Systems并选择你使用的文件系统。不要作为模块来编译根文件系统所使用的文件系统,否则Gentoo系统将不能挂载这个分区。同时选择Virtual memory/proc file system根据系统的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以下选项(CONFIG_EXT2_FS, CONFIG_EXT3_FS, CONFIG_EXT4_FS, CONFIG_MSDOS_FS, CONFIG_VFAT_FS, CONFIG_PROC_FS, and CONFIG_TMPFS):

KERNEL 选择所需要的文件系统
File systems --->
  <*> Second extended fs support
  <*> The Extended 3 (ext3) filesystem
  <*> The Extended 4 (ext4) filesystem
  <*> Reiserfs support
  <*> JFS filesystem support
  <*> XFS filesystem support
  <*> Btrfs filesystem support
  DOS/FAT/NT Filesystems  --->
    <*> MSDOS fs support
    <*> VFAT (Windows-95) fs support
 
Pseudo Filesystems --->
    [*] /proc file system support
    [*] Tmpfs virtual memory file system support (former shm fs)

如果使用PPPoE连接到互联网,或者是拨号调制解调器,则启用下面的选项(CONFIG_PPP, CONFIG_PPP_ASYNC, and CONFIG_PPP_SYNC_TTY):

KERNEL 选择PPPoE所需要的驱动
Device Drivers --->
  Network device support --->
    <*> PPP (point-to-point protocol) support
    <*>   PPP support for async serial ports
    <*>   PPP support for sync tty ports

这两个压缩选项将是无害的,但是它们一定是不需要的,包括基于以太网的PPP选项也是一样,只有在配置内核模式PPPoE时才会需要。

不要忘记在内核中包括网(以太网或无线)卡。

大多数系统会有多核心处理,所以激活“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 support”是重要的' (CONFIG_SMP):

KERNEL 激活SMP支持
Processor type and features  --->
  [*] 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 support
附注
在多核心系统中,每一个核心计作一个处理器。

如果使用USB输入设备(比如键盘和鼠标)或其他USB设备,不要忘记启用那些(CONFIG_HID_GENERIC and CONFIG_USB_HID, CONFIG_USB_SUPPORT, CONFIG_USB_XHCI_HCD, CONFIG_USB_EHCI_HCD, CONFIG_USB_OHCI_HCD)::

KERNEL 激活USB输入设备的支持
HID support  --->
    -*- HID bus support
    <*>   Generic HID driver
    [*]   Battery level reporting for HID devices
      USB HID support  --->
        <*> USB HID transport layer
  [*] USB support  --->
    <*>     xHCI HCD (USB 3.0) support
    <*>     EHCI HCD (USB 2.0) support
    <*>     OHCI HCD (USB 1.1) support


Architecture specific kernel configuration

The following options are recommended as well:

KERNEL Recommended Alpha options
General setup --->
  <*> SRM environment through procfs
  <*> Configure uac policy via sysctl
  
Plug and Play configuration --->
  <*> Plug and Play support
  <M>   ISA Plug and Play support
  
SCSI support --->
  SCSI low-level drivers --->
    <*> SYM53C8XX Version 2 SCSI support (NEW)
    <*> Qlogic ISP SCSI support
  
Network device support --->
  Ethernet (10 or 100 Mbit) --->
    <M> DECchip Tulip (dc21x4x) PCI support
    <M> Generic DECchip & DIGITAL EtherWORKS PCI/EISA
    <M> EtherExpressPro/100 support (eepro100)
    <M> EtherExpressPro/100 support (e100)
  Ethernet (1000 Mbit) --->
    <M> Alteon AceNIC
      [*] Omit support for old Tigon I
    <M> Broadcom Tigon3
  [*] FDDI driver support
  <M> Digital DEFEA and DEFPA
  <*> PPP support
    <*> PPP Deflate compression
  
Character devices --->
  [*] Support for console on serial port
  [*] Direct Rendering Manager
  
File systems --->
  <*> Kernel automounter version 4 support
  Network File Systems --->
    <*> NFS
      [*] NFSv3 client
      <*> NFS server
      [*] NFSv3 server
  Partition Types --->
    [*] Advanced partition selection
    [*] Alpha OSF partition support
  Native Language Support
    <*> NLS ISO 8859-1
  
Sound --->
  <M> Sound card support
    <M> OSS sound modules
      [*] Verbose initialisation
      [*] Persistent DMA buffers
      <M> 100% Sound Blaster compatibles

Compiling and installing

With the kernel configured, it is time to compile and install it. Exit the configuration and start the compilation process:

root #make && make modules_install
root #make boot
Note
It is possible to enable parallel builds using make -jX with X being the number of parallel tasks that the build process is allowed to launch. This is similar to the instructions about /etc/portage/make.conf earlier, with the MAKEOPTS variable.

When the kernel has finished compiling, copy the kernel image to /boot/. Recent kernels might create vmlinux instead of vmlinux.gz. Keep this in mind when copying the kernel image.

root #cp arch/alpha/boot/vmlinux.gz /boot/



可选:生成一个initramfs

在某些情况中需要建立一个initramfs——一个基于内存的初始化文件系统。最觉的原因是当重要的文件系统位置(如/usr//var/)在分离的分区。通过一个initramfs,这些分区可以使用initramfs里面的工具来完成挂载。

如果没有initramfs的,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系统将无法正常开机,因为这是负责安装的文件系统工具需要驻留在这些文件系统的信息。 initramfs中的一个将在必要的文件拉进它的内核启动之后使用的档案,但控制被移交前转移到初始化工具。在initramfs的脚本,然后将确保分区正确地安装在系统继续启动之前。

要安装一个initramfs,首先安装sys-kernel/genkernel,然后用它生成一个initramfs:

root #emerge --ask sys-kernel/genkernel
root #genkernel --install initramfs

为了在initramfs中启用特定的支持,比如LVM或RAID,要为genkernel添加一个合适的选项。查看genkernel --help以获得更多信息。在下面的示例中,我们启用LVM和软件RAID (mdadm) 的支持:

root #genkernel --lvm --mdadm --install initramfs

initramfs将存储在/boot/。结果文件可以简单的通过列出以initramfs开头的文件来找到:

root #ls /boot/initramfs*

现在继续到内核模块

备选:使用genkernel

如果手动配置看起来太恐怖,建议使用genkernel。它将自动配置并编译内核。

genkernel配置内核的工作原理几乎和安装CD配置的内核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当使用genkernel建立内核,系统通常将在引导时检测全部硬件,就像安装CD所做的。因为genkernel不需要任何手动内核配置,它对于那些不能轻松的编译他们自动内核的用户来说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

现在,我们来看看如何使用genkernel。首先emerge sys-kernel/genkernel这个ebuild:

root #emerge --ask sys-kernel/genkernel

接下来,编辑/etc/fstab文件来使包含有第二个值为/boot/的那条的第一个值指向到正确的设备。如果是按照本手册的分区示例,则这个设备非常像使用ext2文件系统的/dev/sda1。这将使文件中的这一条目看起来像是:

root #nano -w /etc/fstab
FILE /etc/fstab配置 /boot 挂载点
/dev/sda1	/boot	ext2	defaults	0 2
附注
在Gentoo将来的安装中,还要再配置一次/etc/fstab。现在只需要正确设置/boot来让genkernel应用程序读到相应的配置。

现在,运行genkernel all来编译内核源码。值得注意的是,使用genkernel编译一个内核将支持几乎全部的硬件,这将使编译过程需要一阵子来完成!

附注
如果引导分区不是使用ext2或ext3作为文件系统,它可能需要使用genkernel --menuconfig all来手动配置内核,并在内核中添加对这个具体文件系统的支持(比如:不是作为一个模块)。LVM2用户可能要作为参数来添加--lvm
root #genkernel all

一旦genkernel完成,将创建一个内核、全部的模块和初始化内存文件(initramfs)。我们将在文档后面配置引导器的时候使用这个内核和initrd。记下内核和initrd名字作为编辑引导器配置文件的信息。initrd将在后执行硬件检测之后、“真实”系统启动之前立即启动。

root #ls /boot/kernel* /boot/initramfs*

内核模块

配置模块

Note
Hardware modules are optional to be listed manually. udev will normally load all hardware modules that are detected to be connected in most cases. However, it is not harmful for automatically detected modules to be listed. Sometimes exotic hardware requires help to load their drivers.

List the modules that need to be loaded automatically in /etc/modules-load.d/*.conf files one module per line. Extra options for the modules, if necessary, should be set in /etc/modprobe.d/*.conf files.

要查看所有可用模块,运行下面的find命令。不要忘记替换“<kernel version>”为刚刚编译的内核版本:

root #find /lib/modules/<kernel version>/ -type f -iname '*.o' -or -iname '*.ko' | less

For instance, to automatically load the 3c59x.ko module (which is the driver for a specific 3Com network card family), edit the /etc/modules-load.d/network.conf file and enter the module name in it. The actual file name is insignificant to the loader.

root #mkdir -p /etc/modules-load.d
root #nano -w /etc/modules-load.d/network.conf
FILE /etc/modules-load.d/network.confForce loading 3c59x module
3c59x

继续到配置系统来安装。

可选:安装固件

Some drivers require additional firmware to be installed on the system before they work. This is often the case for network interfaces, especially wireless network interfaces. Also, modern video chips, from vendors like AMD, NVidia, and Intel when using open source drivers, often need external firmware files. Most of the firmware is packaged in sys-kernel/linux-firmware:

root #emerge --ask sys-kernel/linux-firmware




Alpha Handbook
安装
关于安装
选择安装媒介
配置网络
准备磁盘
安装stage3
安装基本系统
配置Linux内核
配置系统
安装系统工具
配置系统引导程序Bootloader
收尾安装工作
使用Gentoo
Portage介绍
USE标记
Portage功能特性
初始化脚本(Initscript)系统
环境变量
使用Portage
文件和目录
变量
混合使用不同的软件分支
额外的工具
定制Portage树
高级特性
网络配置
入门
高级配置
模块化网络
无线
添加功能
动态管理


文件系统信息

关于 fstab

在Linux系统下,系统所用到的所有分区都必须在 /etc/fstab文件中指明。这个文件包含了这些分区的挂载点(在系统目录树中的位置)、挂载方法和特殊挂载选项(是否自动挂载,是否某个用户可以挂载它等)。

创建/etc/fstab文件

/etc/fstab文件使用一种特殊语法格式。每行都包含六个字段。这些字段之间由空白键(空格键,tab键,或者两者混合使用)分隔。每个字段都有自己的含意:

  1. #第一个字段显示要挂载的特殊 block 设备或远程文件系统。 有几种设备标识符可用于特殊块设备节点,包括设备文件路径,文件系统标签,UUID,分区标签以及UUID。
  2. 第二个字段是分区挂载点,也就是分区应该挂载到的地方
  3. 第三个字段给出分区所用的文件系统
  4. 第四个字段给出的是挂载分区时mount命令所用的挂载选项。由于每个文件系统都有自己的挂载选项,我们建议你阅读mount手册(man mount)以获得所有挂载选项的列表。多个挂载选项之间是用逗号分隔的。
  5. 第五个字段是给dump使用的,用以决定这个分区是否需要dump。一般情况下,你可以把该字段设为0(零)。
  6. 第六个字段是给fsck使用的,用以决定系统非正常关机之后文件系统的检查顺序。根文件系统应该为1,而其它的应该为2(如果不需要文件系统自检的话可以设为0)。
重要
Gentoo 提供默认的/etc/fstab不是有效的fstab

,只提供了几个样本。

root #nano -w /etc/fstab

在文本的其余部分,我们使用默认的块设备 /dev/sd* 文件作为分区。

分区表和UUIDs

MBR(BIOS)和GPT都支持“文件系统”标签和“文件系统”的UUID。These attributes can be defined in /etc/fstab as alternatives for the mount command to use when attempting to find and mount block devices. Filesystem labels and UUIDs are identified by the LABEL and UUID prefix and can be viewed with the blkid command:

root #blkid
警告
如果分区中的文件系统被擦除,则文件系统标签和UUID值将随后被更改或删除。

出于唯一性,建议使用 MBR 分区表的读者使用UUID来定义/etc/fstab 中的可挂载卷。

分区卷标和 UUIDs

Users who have gone the GPT route have a couple more 'robust' options available to define partitions in /etc/fstab. Partition labels and partition UUIDs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block device's individual partition(s), regardless of what filesystem has been chosen for the partition itself. Partition labels and UUIDs are identified by the PARTLABEL and PARTUUID prefixes respectively and can be viewed nicely in the terminal by running the blkid command:

root #blkid

虽然对于分区表不总是正确的,但使用UUID来标识fstab 中的分区,即使将来文件系统更改,也可以保证在寻找某个卷时引导加载程序不会被混淆。对于经常重新启动并定期添加和删除SATA设备时,在 fstab 中定义分区,使用旧的默认分区文件 (/dev/sd*N非常危险) 。

块设备文件的命名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磁盘如何以及以什么顺序加载到系统。它们也可能以不同的顺序显示,具体情况取决于在早期启动过程中内核首先检测到哪些设备。 有了这个说明,除非有人打算不断地解决磁盘排序问题,使用默认块设备文件是一个简单和直接的方法。

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写下/boot/分区的选项。 这只是一个示例,应根据安装时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改。 在alpha分区示例中, /boot/ 通常是/dev/sda1 ext2作为文件系统。 它需要在启动期间进行检查,所以我们写下:

FILE /etc/fstab/boot 在 /etc/fstab的一个样本
/dev/sda1   /boot     ext2    defaults        0 2

有些用户不希望/boot/分区自动挂载,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他们应该用noauto.代替 defaults。这意味着这些用户将需要在每次他们想要使用它时手动挂载这个分区。

增加符合你分区方案的规则,为你的光驱(当然,如果你有其他分区或者驱动器,也为它们加上)添加挂载规则。

下面是/etc/fstab文件的例子:


FILE /etc/fstab一个 /etc/fstab 例子
/dev/sda1   /boot        ext2    defaults,noatime     0 2
/dev/sda2   none         swap    sw                   0 0
/dev/sda3   /            ext4    noatime              0 1
  
/dev/cdrom  /mnt/cdrom   auto    noauto,user          0 0

auto选项可以使mount 猜测文件系统(推荐对于可移动设备采用这个选项,因为它们可能采用很多不同的文件系统),而 user选项使得非root用户可以挂载光驱。

为了提高性能,大多数用户想要添加 noatime mount选项,这将拥有更快的系统,因为访问时间没有注册(一般不需要这些)。 这也推荐用于固态硬盘(SSD)用户,他们还应该启用discard 安装选项(现在只支持ext4和btrfs),这使得 TRIM命令有效。

仔细检查/etc/fstab文件,保存并退出以继续。

网络信息

主机名、域名信息

用户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命名自己的机器。尽管这看上去很容易,但是很多用户觉得为他们的Linux机器起一个合适的名字是很难的。为了加快事情的进度,你应该知道你所命名的所有名字都是可以在今后重新修改的。因此,你可以简单命名你的系统为 tux,域名为 homenetwork

root #nano -w /etc/conf.d/hostname
# 设置主机名变量,选择主机名
hostname="tux"

第二,如果你需要一个域名,在/etc/conf.d/net中设定。只有你的ISP或者网络管理员说你需要一个域名,或者你有一个DNS服务器但是没有DHCP服务器的时候,你才需要域名。如果你的网络是DHCP分配IP,那么你不需要理会DNS和域名的问题。

附注
/etc/conf.d/net文件默认不存在,因此需要创建。
root #nano -w /etc/conf.d/net
# 设定dns_domain的变量值为你的域名
dns_domain_lo="homenetwork"
附注
如果你选择不设定域名,你可以去掉登录界面上的这条信息:“This is hostname.(none)”。你只需要修改/etc/issue ,把字符串.\O从该文件里删掉即可。

如果你有一个NIS域(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什么,就说明你没有),你也需要定义一个:

root #nano -w /etc/conf.d/net
#设定nis_domain的变量值为你的NIS域名
nis_domain_lo="my-nisdomain"
附注
如果想知道更多关于DNS和NIS配置的信息,可以看/usr/share/doc/netifrc-*/net.example.bz2当中的例子。当然,你也可以安装net-dns/openresolv来帮助设置DNS、NIS.

配置网络

在Gentoo Linux安装时,网络已经配置。然而,这是安装的安装光盘本身的配置,并不是新的系统环境的网络配置。现在你所要设置的是Gentoo系统的永久网络配置。

附注
更多关于网络配置的详细信息,包括网卡绑定、网桥、802.1Q VLANs和无线网络在内的高级配置会在Gentoo网络配置这一部分介绍.

/etc/conf.d/net当中收集了所有的网络信息。尽管这个文件采用直接易懂的语法,如果你还是因为觉得不够直观而完全不知道如何手动进行网络配置的话,请不用担心,我们将一一解释。在/usr/share/doc/netifrc-*/net.example.bz2中有一个详细注释过的例子,它涵盖了许多种类不同的配置。

首先安装net-misc/netifrc:

root #emerge --ask --noreplace net-misc/netifrc

系统默认使用DHCP。如果使用DHCP的话,你需要安装一个DHCP客户端。这个将在稍后的安装必要的系统工具部分介绍。

如果你需要配置你的网络连接,不管是因为你是需要指定DHCP选项还是你不使用DHCP,打开 /etc/conf.d/net:;

root #nano -w /etc/conf.d/net

设置 config_eth0routes_eth0 输入IP地址信息和路由信息:

附注
这假定网络接口将被称为eth0。 然而,这非常依赖于系统。 如果安装介质足够新,则建议在从安装介质引导时将接口重命名。 更多信息可以在网络接口命名中找到。
FILE /etc/conf.d/net静态IP定义
config_eth0="192.168.0.2 netmask 255.255.255.0 brd 192.168.0.255"
routes_eth0="default via 192.168.0.1"

要使用DHCP,定义 config_eth0:

FILE /etc/conf.d/netDHCP 配置
config_eth0="dhcp"

请阅读 /usr/share/doc/netifrc-*/net.example.bz2 以得到所有选项的列表。如果你需要设定特殊的DHCP选项,请参考你的DHCP客户端的man man手册页。

如果你有多个网络接口,那么重复之前对于config_eth1config_eth2等操作步骤。

现在保存配置并退出。

在启动时自动启用网络链接

为了在启动时自动激活网络接口,你必须添加这些到default运行级别。

root #cd /etc/init.d
root #ln -s net.lo net.eth0
root #rc-update add net.eth0 default

如果系统有多个网络接口,那么需要创建适当的net.* 文件,就像我们使用net.eth0一样。

如果在引导系统后,我们发现有关网络接口名称(目前设置为eth0的假设是错误的,那么执行以下步骤来纠正这一点:

  1. 用正确的名称更新 /etc/conf.d/net (像enp3s0 取代 eth0).
  2. 创建符号链接 (像 /etc/init.d/net.enp3s0).
  3. 删除旧的符号链接 (rm /etc/init.d/net.eth0).
  4. 创建新的 default runlevel.
  5. 删除旧的rc-update del net.eth0 default.

hosts 文件

现在你需要告诉Linux有关你的网络的信息。这需要在/etc/hosts文件中定义,它将帮助你将那些无法被域名解析器解析的主机名解析成IP地址。

root #nano -w /etc/hosts
FILE /etc/hostsFilling in the networking information
# 定义的是现在系统
127.0.0.1     tux.homenetwork tux localhost
  
# 定义你网络上的其它系统
192.168.0.5   jenny.homenetwork jenny
192.168.0.6   benny.homenetwork benny

保存并推出编辑,继续

可选:启用PCMCIA

PCMCIA用户首先应该安装sys-apps/pcmciautils软件包。

root #emerge --ask sys-apps/pcmciautils

系统信息

Root 密码

使用passwd命令设置root密码。

root #passwd

root帐户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帐户,因此请选择一个强密码。 稍后将为日常操作创建其他常规用户帐户。

配置引导和启动

Gentoo(在使用OpenRC时)使用/etc/rc.conf配置系统的服务,启动和关闭。 打开 /etc/rc.conf并查看文件中的所有注释。 设置并根据需要进行更改。

root #nano -w /etc/rc.conf

接下来,打开/etc/conf.d/keymaps 来处理键盘设置。编辑它就可以设置你的键盘。

root #nano -w /etc/conf.d/keymaps

要特别注意keymap这个变量 。如果你选择了错误的KEYMAP,在你敲击键盘的时候会有奇怪的结果。

完成 /etc/conf.d/hwclock 的配置之后,保存并退出。

root #nano -w /etc/conf.d/hwclock

如果你机器上的时钟不用UTC,你需要在配置文件加上clock="local"。否则,你的时钟就有可能出现偏差。




Alpha Handbook
安装
关于安装
选择安装媒介
配置网络
准备磁盘
安装stage3
安装基本系统
配置Linux内核
配置系统
安装系统工具
配置系统引导程序Bootloader
收尾安装工作
使用Gentoo
Portage介绍
USE标记
Portage功能特性
初始化脚本(Initscript)系统
环境变量
使用Portage
文件和目录
变量
混合使用不同的软件分支
额外的工具
定制Portage树
高级特性
网络配置
入门
高级配置
模块化网络
无线
添加功能
动态管理


系统日志工具

因为有一些工具提供给用户的功能比较类似,它们就没有包含在stage3当中。现在就是你选择安装哪一个的时候了。

你首先需要决定的就是系统日志工具。Unix和Linux在日志记录功能方面有良好的传统——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把系统发生的所有事件都记录到日志文件中。这些功能就是通过系统日志工具来完成的。

Gentoo提供了多种系统日志工具可供选择。包括:

  • app-admin/sysklogd -提供传统的系统日志记录守护程序。 默认日志配置容易学习,这个包是初学者的好选择。
  • app-admin/syslog-ng -高级系统记录器。 需要额外配置很多东西, 更高级的用户可以根据它的日志潜力选择这个包; 注意额外的配置是任何种类的智能日志记录的必要条件。
  • app-admin/metalog -一个可以灵活配置的系统日志工具。

Portage内或许还有其他的系统日志工具——我们的可用软件包数量是以天为单位在增加的。

Tip
如果你打算使用sysklogd或者syslog-ng你很可能会随后希望安装并且配置 logrotate ,因为这些系统日志工具并没有提供系统日志文件的滚动功能。
Tip
systemd provides its own logging facility called the "journal". Installing a separate syslog provider is optional on systems running systemd, and may require additional configuration to have the syslog daemon read messages from the journal.

要安装你所选择的系统日志工具,你可以用emerge命令安装它,并使用 rc-update将它加入default运行级别。以下就是一个安装app-admin/sysklogd的例子:

root #emerge --ask app-admin/sysklogd
root #rc-update add sysklogd default

可选:Cron守护进程

接下来你可以选择cron守护进程。尽管这是可选的并且不是系统所必须的,但是最好能够安装一个。

cron守护程序执行计划中的命令。 如果某些命令需要定期执行(例如每天,每周或每月),这是非常方便的。

Gentoo提供了三个可选的cron守护进程: sys-process/bcron, sys-process/dcron, sys-process/fcron, and sys-process/cronie。安装这其中一个的方法和安装一个系统日志工具的方法类似。下面的例子使用sys-process/cronie

root #emerge --ask sys-process/cronie
root #rc-update add cronie default

如果使用dcron或fcron,需要执行附加的初始化命令:

root #crontab /etc/crontab

可选:文件索引

如果你想索引你的系统文件使得你能够使用locate工具很快定位它们,你需要安装sys-apps/mlocate

root #emerge --ask sys-apps/mlocate

可选:远程访问

要在安装后远程访问系统,请将sshdinit脚本添加到 default 运行级别:

root #rc-update add sshd default

如果需要终端访问(在远程服务器的情况下这是可能的),请在 /etc/inittab中取消注释控制台部分:

root #nano -w /etc/inittab
# SERIAL CONSOLES
s0:12345:respawn:/sbin/agetty 9600 ttyS0 vt100
s1:12345:respawn:/sbin/agetty 9600 ttyS1 vt100

文件系统工具

根据你所使用的文件系统的不同,你需要安装必须的文件系统工具(用于检查文件系统完整性、创建额外的文件系统等)。请注意管理ext2,ext3和ext4文件系统的工具 (sys-fs/e2fsprogs)已经做为系统的一部分被安装了。

以下的表格列出了特定文件系统所需要安装的工具。

Filesystem Package
Ext2, 3, and 4 sys-fs/e2fsprogs
XFS sys-fs/xfsprogs
ReiserFS sys-fs/reiserfsprogs
JFS sys-fs/jfsutils
VFAT (FAT32, ...) sys-fs/dosfstools
Btrfs sys-fs/btrfs-progs
Tip
获取更多关于Gentoo上文件系统的信息请看filesystem article

网络工具

如果你不需要任何其它网络相关的工具(例如ppp或dhcp客户端)可以跳过这部分内容继续进入配置引导程序 配置引导程序

安装DHCP客户端

重要
虽然可选,但大多数用户会发现他们需要一个DHCP客户端,用来连接到他们网络上的DHCP服务器。 请借此机会安装DHCP客户端。如果忘记此步骤,则系统可能无法访问网络,从而使之后无法下载DHCP客户端。

为了使系统能够使用netifrc脚本自动获取一个或多个IP地址,需要安装DHCP客户端。 我们建议使用net-misc/dhcpcd,虽然许多其他DHCP客户端可通过Gentoo数据库下载:

root #emerge --ask net-misc/dhcpcd

关于 dhcpcd 的更多信息可以通过dhcpcd article查询。

可选:安装PPPoE客户端

如果你需要ppp来连接网络,你需要安装它 net-dialup/ppp

root #emerge --ask net-dialup/ppp

可选:安装无线网络工具

If the system will be connecting to wireless networks, install the net-wireless/iw package for Open or WEP networks and/or the net-wireless/wpa_supplicant package for WPA or WPA2 networks. iw is also a useful basic diagnostic tool for scanning wireless networks.

root #emerge --ask net-wireless/iw net-wireless/wpa_supplicant

现在进入配置引导程序部分。 配置引导引导启动程序.




Alpha Handbook
安装
关于安装
选择安装媒介
配置网络
准备磁盘
安装stage3
安装基本系统
配置Linux内核
配置系统
安装系统工具
配置系统引导程序Bootloader
收尾安装工作
使用Gentoo
Portage介绍
USE标记
Portage功能特性
初始化脚本(Initscript)系统
环境变量
使用Portage
文件和目录
变量
混合使用不同的软件分支
额外的工具
定制Portage树
高级特性
网络配置
入门
高级配置
模块化网络
无线
添加功能
动态管理



Making a choice

Now that the kernel is configured and compiled and the necessary system configuration files are filled in correctly, it is time to install a program that will fire up the kernel when the system is started. Such a program is called a bootloader.

Several bootloaders exist for Linux/Alpha. Choose one of the supported bootloaders, not all. We document aBoot and MILO.

Default: Using aBoot

Note
aboot only supports booting from ext2 and ext3 partitions.

First install aboot on the system

root #emerge --ask sys-boot/aboot

The next step is to make the bootdisk bootable. This will start aboot when booting the system. We make our bootdisk bootable by writing the aboot bootloader to the start of the disk.

root #swriteboot -f3 /dev/sda /boot/bootlx
root #abootconf /dev/sda 2
Note
When using a different partitioning scheme than the one used throughout this chapter, the commands need to be changed accordingly. Please read the appropriate manual pages (man 8 swriteboot and man 8 abootconf). Also, if the root filesystem is ran using the JFS filesystem, make sure it gets mounted read-only at first by adding ro as a kernel option.

Although aboot is now installed, we still need to write a configuration file for it. aboot only requires one line for each configuration, so we can do this:

root #echo '0:2/boot/vmlinux.gz root=/dev/sda3' > /etc/aboot.conf

If, while building the Linux kernel, an initramfs was build as well to boot from, then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configuration by referring to this initramfs file and telling the initramfs where the real root device is at:

root #echo '0:2/boot/vmlinux.gz initrd=/boot/initramfs-genkernel-alpha-3.16.5-gentoo root=/dev/sda3' > /etc/aboot.conf

Additionally, it is possible to make Gentoo boot automatically by setting up some SRM variables. Try setting these variables from Linux, but it may be easier to do so from the SRM console itself.

root #cd /proc/srm_environment/named_variables
root #echo -n 0 > boot_osflags
root #echo -n '' > boot_file
root #echo -n 'BOOT' > auto_action
root #echo -n 'dkc100' > bootdef_dev

Of course substitute dkc100 with whatever the boot device is.

To get in the SRM console again in the future (to recover the Gentoo install, play with some variables, or whatever), just hit Ctrl+C to abort the automatic loading process.

When installing using a serial console, don't forget to include the serial console boot flag in aboot.conf. See /etc/aboot.conf.example for some further information.

Aboot is now configured and ready to use. Continue with Rebooting the system.

Alternative: Using MILO

Before continuing, decide on how to use MILO. In this section, we will assume that a MILO boot floppy will be created. When booting from an MS-DOS partition on the hard disk, change the commands appropriately.

To install MILO, we use emerge.

root #emerge --ask sys-boot/milo

After MILO has been installed, the MILO images should be in /opt/milo/. The commands below make a bootfloppy for use with MILO. Remember to use the image for the right Alpha-system.

root #fdformat /dev/fd0
root #mformat a:
root #mcopy /opt/milo/milo-2.4-18-gentoo-ruffian a:\milo
root #mcopy /opt/milo/linload.exe a:\linload.exe

If the Alpha system is a Ruffian:

root #mcopy /opt/milo/ldmilo.exe a:\ldmilo.exe

Finally, finish off with:

root #echo -ne '\125\252' | dd of=/dev/fd0 bs=1 seek=510 count=2

The MILO boot floppy is now ready to boot Gentoo Linux. It may be necessary to set environment variables in the ARCS Firmware to get MILO to start; this is all explained in the MILO-HOWTO with some examples on common systems, and examples of the commands to use in interactive mode.

Not reading the MILO-HOWTO is a bad idea.

Now continue with Rebooting the system.


重启系统

退出chroot环境并unmount全部已持载分区。然后敲入一条有魔力的命令来初始化最终的、真实的测试:reboot

root #exit
cdimage ~#cd
cdimage ~#umount -l /mnt/gentoo/dev{/shm,/pts,}
cdimage ~#umount -R /mnt/gentoo
cdimage ~#reboot

当然,别忘了移除可引导CD,否则可能再次从CD启动,而不是新的Gentoo系统。

当重启进全新安装的Gentoo环境,继续完成结束Gentoo安装




Alpha Handbook
安装
关于安装
选择安装媒介
配置网络
准备磁盘
安装stage3
安装基本系统
配置Linux内核
配置系统
安装系统工具
配置系统引导程序Bootloader
收尾安装工作
使用Gentoo
Portage介绍
USE标记
Portage功能特性
初始化脚本(Initscript)系统
环境变量
使用Portage
文件和目录
变量
混合使用不同的软件分支
额外的工具
定制Portage树
高级特性
网络配置
入门
高级配置
模块化网络
无线
添加功能
动态管理


用户管理

添加一个日常使用的用户

在Unix/Linux系统中,用root进行工作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应该尽量避免。因此我们强烈推荐您为日常使用添加一个普通用户。

用户所属的组定义了其可以执行的活动。下表中列出了许多您可能希望使用的重要组:

Group Description
audio 允许使用声音设备
cdrom 允许直接使用光驱设备
floppy 允许直接使用软驱
games 允许运行游戏
portage 能够访问portage受限资源。
usb 允许使用USB设备
video 允许使用视频采集设备和硬件加速
wheel 可以使用su.

比如,创建一个叫作larrywheelusersaudio组的成员用户,首先作为root登录(只有root能创建用户)并运行useradd

Login:root
Password: (输入root 密码)
root #useradd -m -G users,wheel,audio -s /bin/bash larry
root #passwd larry
Password: (输入larry的密码)
Re-enter password: (重复输入密码)

如果一个用户仍需要以root身份做一些任务,他们可以使用su -来临时得到root权限。另一种方式是使用sudo包,如果配置正确的话,非常安全。

磁盘清理

删除tar包

当Gentoo安装完毕并且系统已经重启过,如果所有事情都完成好了,我们现在要从硬盘上删除下载的stage3的tar包。记住它们下载在/目录。

root #rm /stage3-*.tar.bz2*

下一步该做什么?

文档

但接下来往何处去?现在您拥有什么样的选择?先探索些什么?Gentoo为它的用户提供了大量的可能性,因此也有大量已经提供文档(少量没有)的特性。

Definitely take a look at the next part of the Gentoo Handbook entitled Working with Gentoo which explains how to keep the software up to date, install additional software packages, details on USE flags, the OpenRC init system, etc.

除了这本手册,也鼓励你去探索Gentoo维基的其他角落来寻找更多的、社区提供的文档。Gentoo wiki组同时提供一个文档概述,其中列出了精心挑选的维基文档。比如,它指向的本地化指南能使系统更有家的感觉。

线上Gentoo

当然欢迎每个人来我们的Gentoo论坛或我们众多的Gentoo的IRC通道.

我们同时有开放给我们全部用户的一些邮件列表。页面中包含了如何加入的信息。

享受您的安装! :)




Warning: Display title "Gentoo Linux 手册:安装Gentoo" overrides earlier display title "手册:Alpha/全部/安装".